第1909章 人類起源的糾紛(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一些人的認知裡有這麼一個說法:人類‘非洲起源說’是基於分子生物學提出的;而多地區進化論是基於形態學提出的。兩者的衝突是分子生物學和形態學的衝突。
如果這麼認為的話那可真的錯了!
這兩種假說的根本區別跟分子生物學和形態學沒什麼太大關係,他們的根本區別在於研究思想。
最早提出多地區進化論的是德國解剖學家魏敦瑞。
上世紀二十年代,隨著‘北京猿人’頭骨化石和‘山頂洞人’的頭骨化石相繼被發現,當時在協和醫院任教的魏敦瑞詳細研究了周口店出土的化石材料後首次提出:龍國現代人的祖先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同時他出版了一份專著,認為在世界範圍記憶體在四條主要的人類進化路線,一條在歐洲,一條在非洲,一條在東亞,一條在大洋洲。
而且他還畫了一張著名的演化圖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個演化圖就是後來的‘柵格模型’。
但是這個這個事情有點兒黑色幽默:魏敦瑞自己是‘直生論’支持者。
也就是說他認為生物進化是具有方向性的,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背道而馳,也就是說他否認環境和自然選擇對進化的決定性作用。
也就因為這點兒,他的學說在當時並不受支援,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多地區進化說’的理論終於成型完善成為主流進化學說。
劃重點:當時‘多地區進化說’才是主流學說。
當時龍科院院士吳新智吳老和另外一位龍國古人類研究方面的頂級大佬張銀運張老在綜合研究了龍國古人類化石解剖特徵後提出絕大多數龍國古人類頭骨存在明顯的相似性。
最後他們得出結論是:不同時期的龍國古人類是連續進化、不斷傳承的。
尤其是到了1984年的時候,漂亮國密歇根大學古人類學大佬米爾福特沃爾波夫;龍國的吳新智和澳大利亞古人類學家領頭人阿蘭索恩三者聯名發表論文共同提出了‘人類多地區進化模型’。
他們認為人屬只有一個種,在更新世地質時代第四紀早期)古人類演化在很長時期內保持著隔離和交流的平衡,促使不同地區的人群都向著現代人的方向演化。
用吳院士的話說人類是‘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模式。
這也就是龍國一些古人類例如‘柳江人’、‘馬壩人’、‘南京人’都存在著歐洲古人類的特徵,比如說‘南京人’翹鼻子、‘馬壩人’是圓形眼眶龍國人是方形)、‘柳江人’髮髻處隆起等等。
再簡單點兒說就是古猿在不同地方的族群各自逐漸演化成現代人。
但是這種學說在一些人眼裡那是絕對不受歡迎的存在。
在什麼人眼裡不受歡迎呢?
把人類起源作為政治工具的人!
他們混淆了‘多地區進化說’和‘非洲起源說’的本質。
哦,‘多地區進化說’並不是否認人類最早不是從非洲走出來的。
用龍國古人類學先驅吳汝康的話說就是:‘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起源,這是唯一正確的理論,至於演化成現代人的地區是不是隻有一個那才有爭議’。
兩者其實的區別是:前者是幾十萬年前,非洲智人離開非洲,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發展進化;後者則是人類在非洲進化完畢,在六萬年前離開了非洲。
但是這個說法有個致命問題:現在亞歐大陸上都有發現早於六萬年前的現代人化石,比如說希臘出土了二十萬年前的現代人化石;乙色列出土了19萬年前的現代人化石;龍國道縣也出土了距今超過十萬年的現代人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