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6年開始,龍國就會不定期獎勵科研專案。

為什麼是‘不定期’?

因為早年龍國科學技術不高,很多時候都沒有拿得出手的獲獎專案。

現在看一些早期的專案很多人都會有種‘這也能獲獎’的感慨。

比如說1956年的首屆評選一共評出五個特等獎,分別是:‘龍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dsac’、‘反應堆一次值容器毛坯鍛件’、‘重油催化裂化裝置’、‘化學藥品比呋喃及2吡嗪酮的研究和生產’以及‘國產五彩色拍立得相機’。

這些當年的特等獎放到今天小作坊都能搞得出來——由此可見當年龍國的科研力量有多落後。

但是進入2000年開始,這個獎項科技含量超高,基本上都是放眼全世界領先的技術才能獲得特等獎。

從2000年開始一直到今天,只有九個特等獎,其中八個都是央企主導或參與,例如‘載人航天工程’、‘青藏鐵路工程’、‘大慶油田高含水後期四千萬噸以上持續穩產高效勘探開發技術’、‘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成套裝置及工程應用’、‘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研發與應用’、‘特高壓±800kv支流輸電工程’等等,都是領先全球無人超越的那種。

那麼那個沒有央企主導參與的特等獎是誰獲得的?

袁爺爺!

特等獎都是如此,那麼二等獎和一等獎的含金量如何?

一言概之——也都是神級技術。

就是這麼說吧:‘蛟龍號’、‘深海一號’、‘港珠澳大橋’、‘5g通訊產業化應用’、‘海上風電技術裝置’、‘國家電子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程’、‘複雜環境下高鐵無縫線路關鍵技術和應用’、‘涪陵大型海相頁岩氣田勘探開發’、‘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應用’等令人瞠目結舌的技術創新只能‘屈尊’拿個一等獎。

至於能獲得二等獎的,也基本上都是讓人收下膝蓋的那種——比如說‘新一代運載火箭高效能氫氧發動機焊接製造技術’、‘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精準製造核心技術及裝備’、‘di整車平臺’、‘北斗三號導航系統’、‘高產小麥’、‘耐寒抗風橡膠樹品種’、‘抗旱高產花生’、‘海水養殖技術體系產業化應用’等等等等。

反正就這麼說吧,只要是能獲獎的都是各個領域的翹楚!涵蓋民生、軍事雖然原子彈沒獲獎,但是氫彈拿過)等各個方面。

那些罵龍國技術不行的基本上都是不搞科研只會享受成果的。

現在的龍國在某些方面的科技都到了什麼地步?

官媒都能發表‘因為過於先進不便展示’。

如果退到二十年前,如果龍國官媒說這樣的話估計會被一群人陰陽死,估計會把這個事情當笑話看。

但是現在呢?

蕭鵬說的‘嚴酷服役條件下結構混凝土長壽命設計與多維效能提升關鍵技術’就是去年的全國二等獎。

這個技術真的超級牛x。

很多人眼裡,混凝土就是混凝土,沒什麼了不起的。

問題是做鍋碗瓢盆的鋼鐵能去做航母嗎?不會真有人以為機場跑道用的水泥和普通水泥是一樣的吧?

普通的混凝土在高溫、嚴寒、高溼度等情況下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情況,例如開裂、漲化、硬度降低之類的問題。在一些熱帶或者寒帶地區,高質量的混凝土絕對是影響基建質量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龍國在這方面不停耕耘了幾十年,取得了無數的進步,一直是全球這個領域毫無疑問的‘霸主’,而去年,魯西理工大學、東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沙鋼集團等大學、科研機構和國企合作研發的新型混凝土技術堪稱‘劃時代’的產品,幾乎可以更改整個基建材料的格局。

結果是個‘二等獎’。

當然,有了技術怎麼拿回研發成本是個大問題。

龍國是基建大國這樣的技術也難回收成本?

關鍵是今年為了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國家叫停了十二個省的基建領域的政府投資專案。

例如說民用機場增添跑道、地方高速、航運運河、城市軌道和市域鐵路專案等。

這對建材供應商來說真的是個很大的衝擊。

特別是考慮到研發成本,這種新型混凝土技術想要找到客戶還是挺難的。

基本上所有的基建商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成本。這時候最好的辦法還是走出海外。

現在基本上幾個合作研發出技術的大學都在忙著產品銷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