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章 範氏義莊(第1/2頁)
章節報錯
范仲淹憑藉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傳千古,
但是這老爺子憂是真憂了:兩歲死了爹,跟母親改嫁進了朱家改名朱說,少年時憂;後來數年寒霜苦讀,以‘朱說’的名字考上進士,所以少年時憂;後來基層當官仕途坎坷三進三出,中年也憂;大軍壓境國難當頭的時候他白髮出征舉兵抗敵,老年也憂;超綱混亂領命改革慘遭失敗病逝他鄉,晚年更憂。
那真是一輩子都沒樂的起來。
不過這老爺子除了給後來留下了仁人志士節操之外,還留下一個創舉。
在宋仁宗皇佑二年也就是1050年,范仲淹擔任杭州太守的時候,拿出畢生積蓄在蘇州購買了一千多畝良田,稱之為‘範氏義莊’並且制定了不少規則。
比如說但凡是五歲以上的範氏各房族人,不分男女每人有三鬥白米;成年族人每年給冬衣衣料一匹,十歲以下五歲以上給半匹;嫁女給錢三十貫、改嫁給錢二十貫、娶妻給錢二十貫二婚不再給;族人身份按照輩分大小給予二至二十五貫安葬費;族人參加科舉或者外出赴任給予路費補助。
另外如果鄉親、姻親陷入貧困或者饑荒不能生存的時候,各房共同核實可用義莊糧米量力救助;而且義莊田地房屋不能出售,由專人掌管,即便是族長也不能干預掌管人依規辦事。族人甚至不能借用義莊的人力、車船和工具。另外本族人不能買賣土地,不能使用本族人做義田佃戶,禁止出售土地等等。
這可以說是全世界家族基金的最原始形態。
有人會說了,不就是一千多畝地嗎?這能做什麼?
答案就是:自從范仲淹之後,範氏家族每朝每代至少出了一名進士。
看慣古裝劇的人往往有個誤解,認為‘進士’沒什麼不了不起的。
事實上:在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就是千萬學子最高等級的成就。一旦成為了進士,最差的也能在地方上混個五品知府退休,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級別的。如果是那些‘一甲’或者‘二甲’前幾名的進士?基本上確定今後可以出閣拜相成為實權國家幹部。
而且考上進士那都是有特殊福利的,比如說朝廷賜田賜宅等等。那是一個比一個牛x。
當然,跟著影視作品學歷史往往就被帶溝裡去。
比如說‘秀才’人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窮秀才’。
古代讀書人要先到縣裡考取‘童生’,然後才能考取‘秀才’。而清朝人口過億,296年曆史,一共才出了二百多萬童生,四十五萬秀才。算下來就是整清朝大概每年一萬童生一千五百個秀才,五百個舉人一百個進士。
這可是整個國家的資料!
到了秀才這個級別就是享受類似於見官不跪、免除徭役等特權的。
這樣的情況下能有幾個窮秀才?
從范仲淹到現在千年過去,無數宗族一個又一個消失,但是範氏宗族從未衰弱:宋朝中進士者22人;明朝中進士者30人;至於清朝那就更多了,僅僅順治時期他們家就出了12個進士!
而這些優秀的族人不斷的捐贈,到了清末時期,範氏義莊土地已經達到了5300畝。
宋朝比范仲淹官大的人多不勝數,比他錢多的人也是隨處都有,但是能輝煌千年的幾乎一個也沒有,畢竟誰也不能保證自家不出敗家子。
氏義莊的存在也給別的家族打了個樣板,於是別的家族也建立族田,還有什麼‘祭祀田’、‘學田’、‘書田’等等。
那麼這是好事兒嗎?
答案是否定的。
現在很多大聰明整天罵龍國的土地制度提倡土地私有制。
這裡有個血淋淋的現實就是:提倡土地私有制的都是富豪或者是那些窮傻子,土地國有制保護的其實是窮人。
窮人才在乎房子,有錢人真不在乎那些東西。
在建國之前,各地宗族的影響力甚至比國家還大,一些宗族規矩的威懾力比法律強大的多。
舉一個簡單地例子:在建國那一年,徽州現在的黃山市徽州區)一共有118萬畝的耕地,其中有17萬畝屬於各個宗族的族田,佔了徽州總耕地面積的15。
至於其餘一百萬畝?
當然被各個種族瓜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