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1994年開始賣踏板,高峰時期年產量達到30萬,賣到了22個國家和地區。

按理說這非常棒對吧?

結果老李1995年就開始已經帶著團隊開始研究起了汽車!

那時候他天天帶著一幫人拆車,研究汽車構造,包括自己的新車在內的周圍所有人都讓他拆了個遍,然後1996年他就以‘擴大摩托車廠’為由搞來了八百畝地皮然後建起了吉利汽車最早的廠區。

也就是那一年,老李拆了一輛賓士和一輛紅旗,然後把兩輛車的零配件湊在一起搞出了他的第一輛車‘吉利一號’。

當然,那車是沒法上路的。

而有了汽車廠並不代表可以生產車,因為那還需要生產許可證。

這可比建廠難多了!

但是有過摩托車投產經驗的他倒是有了辦法解決,在97年透過收購兩千公里之外的四川德陽監獄汽車廠獲得了汽車生產的資格。從此可以生產‘六’字頭的車。

什麼叫‘六’字頭汽車?

就是兩廂車。

在當時的規定下,吉利只能生產沒有屁股的兩廂車。

如果想要生產三廂車?那需要‘七’字頭生產許可。而吉利一直到龍國進入to前夕才拿到生產三廂車的資格。在那之前他們的車都不能叫做‘轎車’只能叫‘客車’,

為什麼這麼難拿?

那時候的民營汽車產業真的太難了。

不管怎麼說1998年8月8日上午8點,第一輛兩箱吉利豪情正式下線,龍國正式有了吉利汽車。

但是估計那時候全世界的人都想不到,當年這個作坊式家族企業,今後能成為名正言順的國際集團。

要蕭鵬來說,吉利能走到今天,最主要的轉折就是沃爾沃併購案。

蕭鵬把話放在這裡:龍國曆史上所有的海外併購案,沒有一件能比得上當年吉利收購沃爾沃,唯一一件能稍微跟那起併購案可以相提並論的可能只有‘閃擊戴勒姆’,但是那件事還特麼的是吉利乾的!

有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就是:吉利從2002年就開始佈局收購沃爾沃。

那時候的吉利是什麼樣子?

廉價車的代言詞!

可是有個事實是:你可以瞧不上吉利車,但是現在龍國所有有車一族幾乎都有謝一下吉利集團。

在吉利汽車出現之前,隨便一輛合資車都要二三十萬!正是吉利的出現才把汽車價格拉了下來——同時期吉利的價格幾乎只有同為兩廂小車的夏利的一半。有錢人確實看不上吉利,但是對很多很多的普通人來說,正是因為吉利的出現拉低了汽車價格,才讓更多人買得起車。

但是價格便宜也就意味著利潤低,吉利賣30輛車的利潤才能趕上北汽賣一輛賓士的利潤。而且由於是跟國企搶飯吃所以也得不到政策支援,

就這麼一個車企收購沃爾沃?

痴人說夢!

02年由於911、戰爭等原因,國際油價暴漲,所以漂亮國的大排量汽車舉步維艱,而到了2006年福特的新ceo阿蘭穆利拉就提出了‘一個福特’的概念 。

說白了就是‘清倉大甩賣’,直接把阿斯頓馬丁打包賣出依然不能止損。

至於他們虧了多少呢?

僅僅2006一年他們虧損127億美刀,平均每天虧損三千五百萬美刀!算成人民幣就是兩億多。

到那時那時候龍國作為汽車新興市場表現相當亮眼,那時候賺了錢的龍國車企紛紛去國際市場上抄底破產的優質資產。

但是快樂都是別人的,吉利只能看著。

誰讓他窮呢?

2008年之前,像上汽、一汽之類的頭部車企年銷售額就已經過了千億利潤過百億,而吉利最好的時候年銷售額81億。

但是這不耽誤老李有夢想,2007年他親手寫了一封掛號信給福特,內容就一句話:我想收購沃爾沃。然後這封掛號信就被扔進了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