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漂亮國所有大學的教練都揹著學校派發的籌款壓力!

沒錯,就是籌款!

漂亮國各大學的體育教練都是各大學重要的收入來源,很多人想進校隊?沒問題,讓家裡人給學校捐錢!

而越小眾越高階的運動專案就意味著參與人數少,籌款壓力也就大。

如果是個橄欖球隊,動輒幾十上百人,裡面就算三五十個捐錢進來的也能在不太影響成績的前提下解決很大的募款金額,但是一個賽艇隊就那麼幾個人,你讓賽艇隊教練籌款那壓力就太大了!

一邊是缺錢的教練,一邊有錢人家的傻孩子,裡奇辛格就用這個辦法打通了各方關係讓學生混進名校,連訓練都不用參加。

如果有人問起?

‘臨時工’……哦不,‘臨時隊員’這樣的說辭全世界通用!

也可以編纂出類似於‘傷病’、‘請假’等一系列原因。

懂王他女婿去上哈佛?二百五十萬美刀,而找裡奇辛格?只需要三十萬美刀,價效比超一流,比直接給官方捐樓划算多了。這給那些富裕但又不是那麼富裕的家庭有了進名校的希望。

2019年的時候這個案子東窗事發,看了看涉案人員名單幾乎清一色的公司老闆、好萊塢明星、企業高管、律師醫生等精英階層。

這裡面就引申出來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體育教練還要募款?

這就是漂亮國大學教育的另外一個問題:募款。

這個事情要從上個世紀說起。

就像蕭鵬說的,漂亮國的頂級大學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不是為平民服務的,就像哈佛,他有另外一個稱號就是‘黃金海岸線富家子弟聚集地’,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等一眾名校也都是為富裕家庭們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搭建人脈、鞏固關係的平臺。

一直到了上世紀,才為了公平起見錄取的時候開始看考生成績。但是那時候像‘拉丁語’和‘希臘語’這些科目在公立學校根本就不教,只有對口家庭的對口學生才有機會學,所以那時候的富家子弟不管其他科目有多爛都有可能被名校錄取。

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科研水平不斷下降!

越來越多的庸才進入名校,人才卻越來越少。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於是名校們集體取消了對‘古典語’科目的要求,但是同時又增加了所謂的‘校友面試’、‘教師推薦’等等新策略。

比如說普林斯頓大學,如果他們要找的學生都是‘要有名校氣質的學生’。

這個標準怎麼衡量?

沒法衡量啊!

總而言之一句話:我說你夠標準你就夠標準!

而考生為了讓院方考量所謂的‘名校氣質’就需要把自己的資料交過去讓校方考察——其實考察的就是學生的家庭背景,被錄取的幾乎都是富家子弟。

曾經國內有個搞房地產的想要為自己跑漂亮國鋪路,然後給哈佛一下捐了六個億美刀。並且美其名曰:這是為了幫哈佛的貧窮學生。

特麼的別鬧了,能上哈佛的沒有一個窮學生!

啥?打籃球的林瘋狂也是哈佛生?他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和籃球能力進入的哈佛?

當然,這裡面確實有這方面的因素,但是他也是富二代好嗎?

人家進哈佛是不要獎學金的那種……

翻譯過來就是:倒貼錢。

反正就是用這種方式,名校依舊牢牢拿捏著普通人被錄取的可能性。

最早做出改變的是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