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

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看到140列動車組的公開招標,於是所有有技術能力的方面都開始各種想辦法想要拿下這個訂單!

當然,龍國這次訂單也不是那麼容易拿的,規定了所有投標公司必須是龍國企業。這就意味著那四個國家必須要在龍國建立合資公司來投標。

對於這點兒他們倒是覺得不奇怪,畢竟原來龍國很多合作都是採用的這個辦法,像龐巴迪幾年前就已經在龍國建立合資公司了。

但是龍國這次又補上了一個漏洞:原來每次到了談判的時候總有一些企業為了一己私利而放棄底線。汽車、鋼鐵行業就是最好的例子,這邊還在跟外國車企談判技術授權的事情,那邊的公司已經‘不要技術只要貨’。

不誇張的說,當時就因為那些企業的耽誤了龍國汽車製造業至少十五年到二十年的發展!

高鐵肯定不能再犯那樣的錯誤!

當時龍國有幾十家機車工廠,因為擔心再出現沒底線的企業,鐵道部直接設定了‘戰略買家’,只能跟兩個公司中的其中一個組成合資公司。

一家是南車四方,一家是北車長春。

而那樣的條件就意味著外企必須和這兩家之一合作並完成徹底的技術轉讓才能符合競標條件。

這個條件堪稱‘苛刻’,讓那些外企猶豫起來。

但是他們的猶豫沒有持續太久:龍國直接拿出了‘四縱四橫’總長度超1.2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規劃徹底讓他們瘋狂了。

要知道,那只是龍國‘第六次鐵路大提速’,龍國那麼大的國土需要多少高鐵多少鐵路?後繼需求要多大?

那是2004年啊,霓虹國新幹線總運營長度還不到2500公里,龍國第一期就是1.2萬公里!

龍國只要建設高鐵,那就是全球高鐵最大市場!

這樣的規模誰敢錯過?

於是那些行業巨頭都傻眼了,原來是龍國上門求他們要動車組要技術,現在變成了他們必須要拿下訂單才行!

主動權就已經開始握在了龍國手裡。

當時手裡有技術的其實就那四家,但是其中有三家上來就落後一步:這是因為加拿大龐巴迪早在1990年的時候就已經和南車四方合資建廠了。

本來他在這四家裡業務水平是最差的,結果卻領先一步!

這更是讓其餘三家著急起來。趕緊開始和龍國南車四方以及北車長客開始談了起來。

三家策略是:德國找了北車長客,霓虹國也找了南車四方,而法國則是兩邊一起談。

當時和霓虹國的談判那叫一個難,他們是包括川崎重工、日立等六家企業的‘聯合體’,這也就意味著只要其中一家有意見,談判就會陷入僵局。

關於那次談判現在已經成了談判界的‘江湖傳說’了,各種關於那次談判的江湖軼事多不勝數。

比如說其中有一次雙方連續談判了三天三夜,談到一半的時候戛然而止,雙方談判人員轉頭一看——好傢伙,翻譯睡著了!

還有一次談判期間,雙方因為一個細節產生了爭執,霓虹國代表起身就要離開,結果他強硬,龍國代表更強硬!

他直接把喝水的杯子給砸了,並且告訴霓虹國方面代表:你只要走出這個門,今後就別回來!

呃,歸根到底一句話:那場談判就跟菜市場大媽吵架似的!

至於德國那邊的談判更難了。

德國人不是一般的死板和傲慢。

他們在當年汽車談判的時候佔了大便宜,於是從他們開始談判起,就自認為還可以跟當時汽車談判的時候那樣佔據主動權,自認是看穿了龍國的底牌報價咬的那叫一個死,給出了單節動車3.5億人民幣,80技術轉讓39億人民幣的報價且絕不鬆口。

就在這時候,添亂的來了。

那就是法國的阿爾斯通!

當時阿爾斯通對龍國的所有要求全盤接受,那態度卑微的令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