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伶不解:“塞義夫?有問題?”

楊猛拿起桌上的椰棗一口塞進嘴裡含糊不清的說道:“他剛才找我說讓我投資派拉蒙。”

左伶一愣:“派拉蒙?你說的是拍電影的那個派拉蒙公司?”

楊猛點頭。

左伶思考一下道:“索尼影視娛樂不是要收購派拉蒙嗎?現在投資派拉蒙或許是個好時候,可以透過併購案賺一筆。哦,索尼互動娛樂今年摔了一個大跟頭,需要做點兒事情翻身,或許會加速影視娛樂收購派拉蒙的事情。這個事情操作好了是好事啊!”

她們當時接受的訓練很雜,方便她們適應各種各樣的場所。現在也保持了這個習慣,對很多事情都有關注。

索尼曾經是霓虹國的驕傲,後來被漂亮國資本控制後更是成了龐然大物。憑藉著漂亮國現在的‘nai頭樂’政策在各種娛樂賽道全方位發展。

但是今年他們旗下的‘索尼互動娛樂’栽了一個大跟頭:由於《絕地潛兵2》的成功讓他們嚐到了甜頭,所以他們深耕伺服器遊戲賽道,又推出了《星鳴特攻》。還很自信的和《黑神話:悟空》同時釋出。

這倒不能算是打擂臺,因為這是兩款不同型別的遊戲。應該算是想要‘蹭熱度’。

結果……

現實狠狠的打了他們的臉——整個遊戲無人問津,創下了‘3a遊戲’最慘淡的線上人數記錄,只運營了12天就關閉伺服器宣佈關門大吉。創造了包括電影等在內所有多媒體行業裡史上虧損記錄。

一款投資數億美金全球釋出的3a遊戲大作竟然最多隻有111人同時線上,能創下這個記錄也只能說:不服不行。

索尼互娛為了這款遊戲,包括收購工作室、挖人、宣發、伺服器運營在內,花費了至少4.8億美刀。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資訊報道,實際虧損可能比這個數字還要多得多。

當時索尼互娛為了搶佔伺服器遊戲市場加強遊戲開發速度,裡面很多內容都是外包出去的,這進一步增加了成本。

結果就這麼打了水漂。

這個事情也導致龍國股市大跌。

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這個虧損很嚴重,但是對索尼來說還能承受得住。

現在他們想要讓股市重新上去就需要做個利好,而收購派拉蒙就是這樣一個利好。

這個事情他們本身就在操作運營,現在應該是加快了速度。

像左伶說的,如果現在可以入股派拉蒙或許真的是不錯的選擇。

左伶又道:“雖然好萊塢拍電影不賺錢,但是成為影視公司股東是真賺錢。”

對於她的說法,蕭鵬兩人都表示贊同。

啥?好萊塢拍電影賺大錢?

別鬧。

說出可能沒人信,但是事實上是:像《哈利波特》系列、《指環王》系列、《霍位元人》系列、《星球大戰》系列、《黑衣人》系列、《阿甘正傳》、漫威電影、《泰坦尼克號》、《速度與激情》等等等等一系列全球票房大賣的電影,全部都是賠錢的!

而且是到現在都‘沒有盈利’的那種。

好萊塢電影裡,不管票房賣得多好,九成九的電影紙面上都是賠錢的。基本上每部電影在開拍之前,就已經註定了他們會賠錢。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

跟好萊塢那坑爹的‘利潤分紅制’有關。

在好萊塢,除了類似於小羅伯特唐尼那樣的頂尖大咖能簽署‘票房分紅’合同外,其餘不管是從導演到演員到編劇,在基本合同裡都有‘利潤分紅’條款。

這也就意味著電影演員拍完一部電影,如果這部電影盈利就需要拿出利潤給那些人分紅。

千萬不要懷疑資本的能力,他們有一萬種辦法讓票房再高的電影變成‘賠錢貨’,比如說一部電影預計拍攝成本是1.5億,公司給它們五千萬成本,然後再以‘成本不夠’為理由向總公司進行借款一億,那利息比高利貸還高。

再比如說屢試不爽的‘宣發’費用。

電影拍攝完畢後,由自己公司的子公司進行宣發,這宣發費用直接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來一個‘左手倒右手’。

就用《哈利波特鳳凰社》舉例。

那部電影拍攝成本1.5億,全球9.3億票房,結果最後虧損了1.67億!

怎麼‘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