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個字形容法國進攻利比亞幹掉卡大佐這事兒就是‘沒必要’。

卡大佐確實想要搞‘非洲人的非洲’,但是就非洲國家內部那複雜的利益關係,法國人只需要在後面煽風點火,估計卡大佐活到一百五十歲也完不成這個目標。

但是誰讓薩科齊非要展示法國的力量,非要蹭一下阿拉伯之春的熱度,於是出兵幹掉了卡大佐。

但是他們幹掉了卡大佐後就等於釋放了潘多拉的魔盒。

卡大佐活著的時候採購了大量武器,而他死後那些武器就落入民間,誕生了大量的武裝軍閥割據一方。

而這些武裝軍閥迅速離開利比亞擴散了出去。

聚是一泡屎,散是漫天翔。短短几年戰火遍佈薩赫勒地區中部。

薩赫勒地區是指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的一條橫穿東西非的帶狀區域,跨越十個國家,從最西邊的塞內加爾一直到最東邊的厄利垂亞)

很快戰火就燒到了馬裡。

當叛軍進入馬裡後所向披靡,迅速推翻了親法總統,然後奧德郎決定——出兵鎮壓叛軍。

為什麼法國人對窮到極致的馬裡這麼上心?

馬裡這個國家確實很窮,但是那裡是真有礦!

二十億桶的已探明石油儲備雖然不算多,但是這些錢完全夠馬里老百姓成為衣食無憂的工業國。

但是馬里人享受不到這些石油帶來的利益,錢都進入了法國人的口袋!

說起來法國能有今天,必須要感謝的是戴高樂。

二戰結束後,世界兩極聯手廢除殖民主義,全世界殖民地迎來了獨立浪潮。戴高樂一看硬殖民不行直接在非洲建立了‘非洲法蘭西共同體’,簡稱‘非法’。

結果這個‘非法組織’在阿爾及利亞和幾內亞的聯手添堵下,不到三年就解體。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到了1962年戴高樂拿出七十億法郎‘援助非洲’,但是這個錢不能白拿,要和法國簽署一系列協議。

就用去年獨立的尼日舉例吧,根據兩國協議:法國人可以在尼日享受國民待遇,自由投資、居住、工作、開礦、經營。法國企業在尼日享受關稅優惠和貿易優先權——當然,尼日在法國也享受關稅優惠和貿易優先權。

聽上去好像很公平,問題是尼日除了鈾礦有什麼東西賣給法國?就算是鈾礦也因為前面的規定都賣給法國了啊!就算是尼日手裡的鈾礦也只能合作挖掘,賣給誰出售價格多少還是法國人來制定。

當年法國和非洲接近二十個國家簽訂了類似的協議。

這是經濟層面的,至於軍事層面更扯淡了:當時法國和二十四個非洲國家簽署了‘法國協助建立軍隊供應武器情報蒐集’的一條龍條約,還和其中八個國家簽署了‘共同防禦協定’,允許法國駐軍,允許法國擁有軍售壟斷權、協議國只能採購法國武器等等。

不籤這些協議行不行?

當然行啊!

但是法國當時在非洲有十多個軍事基地接近十萬的非洲軍團,大不了換個總統不就得了?換到有人籤為止。

他們還建立所謂的‘西非中非國家銀行’,讓這些國家使用‘非洲法郎’一共三種,西非法郎、中非法郎和葛摩專用的葛摩法郎),2005年之前,這些非洲法郎區國家要把自己國家100的外匯儲備存在‘專屬賬戶’集中管理,到了2005年才降到50。

這錢多少呢?2010年的時候五千億歐元——這還是50的時期,想想原來他們能到多少?

好訊息是這筆錢法國給利息,壞訊息是利息是以‘援助物資’的方式來支付。

其實他們可以直接搶的……

而且非洲國家如果想要動用本國外匯需要法國參與的‘混合委員會’批准才可以使用。不管是貿易計劃、經濟政策、國防預算等等國家大事都要這個‘混合委員會’批准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