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系列三輪車那真的是現在農用三輪車裡最頂尖的存在了,堪稱三輪車的突破。

車身採用桁架式結構能在各種極端路段行駛自如,堅固穩定質量輕動力足,絕對是頂級耐造實用的三輪車。

<x的身影,堪稱三輪車界裡的‘勞斯萊斯’!

而且那車是傳統動力,這反而更適合俄羅斯——在這邊一些鄉下地方,停電、電壓不穩那都是常態。

對亞歷山大來說,買這個技術應該不是什麼問題。

結果亞歷山大伸出三個手指:“我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就是一口吃不了個胖子,我們這邊從來沒有生產過類似車輛的的經驗,而那車技術太高,我們先從簡單的開始生產,一邊積累經驗一邊開發市場。”

蕭鵬點點頭:“這個理由成立。”<x價格太貴,不符合這邊的市場。這裡不是烏拉爾山以西。”亞歷山大繼續道。

蕭鵬聽後再點點頭,確實,這邊人的收入有點兒低,如果賣太貴的東西在這裡確實沒有市場。

亞歷山大繼續道:“第三個理由也是最關鍵的理由,如果是電能源的話工廠投產後會有國家補貼。而傳統能源的沒有。”

蕭鵬伸出大拇指,不過臉上卻是一臉嘲笑的意味。

亞歷山大急道:“嘿,你是不是以為我是蛀蟲啊?拜託,你想象一下這裡的環境,在這裡開發市場要多難?當然要節約成本才行。再說了,今後新能源也是世界發展趨勢,新能源三輪車也是新能源,我看了資料,那種三輪車充一次電可以跑五十公里!這電量絕對夠用了!”

新能源三輪車也算是新能源?

蕭鵬都不知道該怎麼吐槽這事兒了。

俄羅斯還真的繼承了蘇聯的一貫風格。

這邊的重工業生產能力確實強大,但是這裡的重工業真的是往‘重’字方面走,比如說蘇聯時期生產的汽車,90都是載重卡車,小型民用車只有不到10!

那時候蘇聯都是計劃經濟,造什麼車不是車廠說的算,一直到1959年才稍微提高了小型民用車生產比例,而這個比例一直到蘇聯解體都沒變過。

這就導致哪怕是勳總時期老百姓收入高了想買車都買不到。

有個很經典的蘇聯笑話是這麼說的:一個蘇聯人去買車,交完錢後店員告訴他:哦,你十年後來取車就行。那個蘇聯人聽後點點頭反問道:是十年後的上午還是下午?店員好奇:這都排到十年後了你怎麼還在乎上午下午?

那個蘇聯人告訴店員:十年後的上午我買的電視機就到了。

至於那邊的農用機械也是這樣的情況。那叫一個一言難盡。

什麼履帶式拖拉機重型拖拉機都有,可是輕型的呢?只有那像是除草機一樣的小手扶拖拉機……

蘇聯人最擅長的就是生產需求性產品。

還是用車和拖拉機做例子:他們生產的超重型拖拉機真的很牛x,至於生產的超重型特種車輛那放到今天都是全世界最頂級的那一撥。

明斯克汽車廠生產的瑪茲系列重卡,擁有超強越野能力,坦克都走不了的路他都能走,零下五十度都能正常啟動,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設計生產的az543,到了今天還是很多國家的主要導彈發射車!

關鍵是到現在這個星球上能超過那車的重卡都沒多少臺。

拖拉機方面也是如此——從二戰時期,蘇聯的炮兵和拖拉機就是緊緊聯絡在一起的,正是那一輛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拉著大炮轟開的柏林大門。咱們龍國的拖拉機也是走的蘇聯體系。

但是說到輕型拖拉機?

唉,看著這邊人用著那種還不如除草機的手扶拖拉機,真不知道該怎麼吐槽好。

汽車製造業永遠是一個國家工業能力的核心,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一貫風格,偏科過於嚴重。

現在在民用汽車、輕型農業機械方面,他們真的要從頭開始。

蕭鵬決定不打擊亞歷山大吐槽他們的汽車產業了,他撓了撓頭道:“充一次電能跑五十公里?這能夠嗎?”

亞歷山大瞪大眼睛:“五十公里還不夠?你天天跑長途啊?實用這樣的三輪車的主要是農民,他們平時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村落,可能一輩子都去不了城市幾次,你覺得他們需要跑很遠的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