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有了規則之後騎士比武也就變得文明瞭很多,有了專門的場地和限制,參賽者限定在了貴族圈,只有血統純正的貴族騎士才能參加,也不像以前那樣抓俘虜要贖金而是舉辦方提供獎品,最受歡迎的專案就是騎槍比賽——兩人對著面騎馬衝鋒攻擊對手,盔甲是馬上長矛專用甲,長槍是專門的鈍頭騎兵槍,撞擊就會碎裂。

不過這樣也不能保證安全。

比如說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就是死在這樣的賽事中:

當時他閨女結婚,他非要露個臉,婚禮的壓軸大戲就是他和他的禁衛軍隊長加布裡埃爾比騎槍,結果被破碎的騎槍碎片穿過面罩捅碎了腦子。

事實證明:腦子確實是個好東西。

不過在那個時期,這種‘文明比武’深受各國國王們的喜愛,他們自身都是騎槍好手,而那時候的比賽也有更多的政治色彩,很多時候都會採用這種騎士比武的方式來解決彼此間的紛爭。

比如被西方人稱為‘最後的騎士’的神羅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曾經和法王用這種方式解決糾紛。而他也一直提倡國家間的糾紛用騎士比武的方式解決,認為國家間的衝突不應該讓普通百姓遭殃。

也就是那個時期有了‘全甲格鬥’,就是步兵之間的比較,可以單挑可以群毆,到一方投降為止。這種‘全甲格鬥’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力完全不如騎槍比賽。這也就是電影裡男主角拿了步戰冠軍卻很不滿意的原因。

《聖戰騎士》這部電影畢竟算是一部全家歡電影,如果把這部電影放在‘獅心王’時期那估計會拍成血肉橫飛的動作片,改成‘黑王子’時期就能拍成輕喜劇勵志片。

雖然歐洲這邊還有人玩騎槍,但是更多是表演專案,但是‘全甲格鬥’卻給留了下來。而且發展的還不錯。

但是別看龍國剛剛還在這樣的賽事裡奪冠,但是這活動在國內估計發展不好。

為什麼?

不管什麼運動想要發展好都要從娃娃抓起!

而現在有一些龍國家長,別看自己小時候舞刀弄槍上房揭瓦的事情都幹過,可是看著孩子玩塑膠做的‘蘿蔔刀’都要指責一下說那是‘宣傳暴力’;別看他們自己年輕的時候一個個恨不得長翅膀飛到西方世界去,可是現在卻拼命的教育孩子要愛國,各種石頭裡面挑刺。

不服不行。

但是讓蕭鵬覺得這比賽最有趣的地方事情是:現場還有一群人在抗議這種‘全甲格鬥’。

而抗議的人還真不是說這種比賽過於暴力的一撥人,而是一撥甲冑文化愛好者。

這個事情就比較有意思了,按理說全甲格鬥和甲冑文化愛好者應該是朋友,畢竟都是喜歡盔甲的,但是兩撥人反而是死對頭。

準確的說:全甲格鬥對甲冑文化愛好者的態度還是挺好的,經常跟後者學習相關的甲冑歷史。但是甲冑文化愛好者卻非常看不上全甲格鬥。

在他們眼裡全甲格鬥是侮辱歷史那都是縫合怪,說他們使用的全甲都不尊重歷史,於是他們抗議的就是這點兒。

對這個事情蕭鵬更是無語。

現在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不管是什麼事情,只要搞出來一些熱點,肯定會有人站出來說他們不正宗各種挑刺——這樣蹭熱度的人真的很多。

“你還在看呢?”這時候楊猛回來道。

蕭鵬點頭:“是啊,挺有意思的,你瞧瞧,咣咣的。”

楊猛瞅了一眼:“我倒是覺得這些甲冑本身比這運動好玩,它們的盔甲披上罩衣後一點兒不好看。我家裡那套鳥人盔比他們的好看多了,咱們昨天晚上那麼早休息就為了看著玩意?這也太吃虧了!對了,阿卜杜打電話了,他也要來了。”

蕭鵬從歐洲人手裡搞來不少他們的文物,其中當然也包括盔甲。

什麼德國的‘洋蔥頭’、捷克的‘鳥人盔’、義大利的‘米蘭式’‘薩瓦式’、還有什麼‘哥德式’、波蘭‘翼騎兵’、‘輕騎兵’之類的盔甲都有。

其中最華麗的一套號稱是神羅帝國費迪南德二世皇帝的盔甲。

就是引發‘三十年戰爭’的那位爺。

楊猛當然也搬了幾套回家。這些盔甲擺在家裡當然是很好看的裝飾品。

但是全甲格鬥的人卻要在甲冑外面穿一層罩袍,大大的影響了盔甲的美感。

蕭鵬不解:“他來幹什麼?他那邊的事情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