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鵬看著駱羽博一臉詫異:“這就是你說的你不能吃?我現在真的想把你解剖了看看你把東西都吃到哪裡去了!”

這個駱羽博身高大概一米七出頭,但是體重估計還不到九十斤。又是一個‘以瘦為美’的女孩。

可能是因為在外面呆久了的緣故,看著這樣體型的女孩蕭鵬第一時間想到的永遠都是那些難民。

根本無感!

他還是喜歡那些健康女性的體型。

但是這個駱羽博也太能吃了吧?她把東西都吃到哪裡去了?

他現在擔心二百塊錢壓根就不夠吃的——這裡價格可比他們家鄉貴太多了!

‘物價貴’是旅遊城市的通病。

駱羽博聽後眨眨眼:“我吃的多嗎?可能是吧,我第一次吃這麼好吃的東西啊!”

蕭鵬撓了撓頭:“好吃嗎?這不就是擼串嗎?而且還不是正宗北方燒烤。”

“你怎麼知道的?”駱羽博問道。

蕭鵬道:“這不招牌上都寫著了嗎?‘疍家興記燒烤’,北方可沒有疍家人。”

“疍家人?”駱羽博不解:“什麼是疍家人?”

蕭鵬道:“疍家人是一種有獨特漁耕文化的民族。原來疍家人都是生活在水上的。很多人一輩子沒有上過岸。”

“居住在水上?”駱羽博一愣。

蕭鵬點頭:“也有人叫他們‘艇戶’,分佈在兩廣、海南、福建等地,有生活在河流裡的有生活在海邊的,原來是以船為家不在陸地上置業,從西漢時候就有關於疍家的記載,那時候叫‘水疍’。曾經的疍家還有自己的獨特語言。不過從明朝開始就學習別的民族語言了,”

駱羽博眨眨眼:“我怎麼沒見過疍家呢?”

蕭鵬解釋道:“早就上岸了啊!古代時候疍民被視作‘賤民’,不準參加科舉不準和陸地居民通婚不準上岸定居,現在也就沒有那麼多歧視早就成為普通國民了。而且他們的‘水上婚嫁’風俗現在已經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駱羽博眨眨眼:“那麼港島那裡有疍民嗎?”

“必須有啊!”蕭鵬道:“閩南民系、客家民系和疍家民系是嶺南漢族三大民系之一。而且疍民裡可出來了不少名人!比如《黃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就是疍家人。而至於港島的疍家人……我就出兩個名字吧:霍英東,周潤發。”

“他們都是疍家人?”駱羽博瞪大眼睛道。

蕭鵬點頭。

駱羽博不解:“你不說這些我還真不知道呢。嘿嘿,說不定我也是疍家人。”

蕭鵬搖了搖頭沒說話。

事實上他作為一個北方人也不瞭解疍民的事情。

在貝南看到那裡的水上村落裡的人時,當時大使館的人告訴他那些人當年是為了躲避戰亂才到水上生活,這點兒和龍國的‘疍民’很像。

其實‘疍民’的來源說法不一,包括疍民自己都有各種說法,有人說疍民是被漢武帝滅國的閩越人的後代;也有人說是東晉時期反抗晉朝失敗的‘天師道’盧循的軍隊殘部;也有人說是遠超滅亡對躲避漢人下水的蒙古人後裔;也有人說是王審知入閩時的附件原住民……

但是不管哪個說法都是躲避戰亂才去了水上。

這點兒和貝南的水上村落裡的人完全一樣。

後來一部電影又加深了蕭鵬對‘疍民’的印象。

那部電影就是熱播大劇《長津湖》。

《長津湖》開始的時候,吳京飾演的伍千里回到家鄉,他的父母都住在船上,五千裡也說他家‘世世代代飄在水上’;而他的夢想是給家裡蓋兩棟房子。

當時他父母對知道可以上岸的時候那種喜悅溢於言表。

而這段劇情反應的就是疍民的生活。

之所以駱羽博沒有聽過‘疍民’這個稱呼其實也不奇怪。

疍民的歷史基本上就是受歧視的歷史,關於各種史書裡對疍民的記載基本上沒有好事!事實上‘疍民’這個稱呼就有侮辱的成分在內。

比如《簷曝雜記》裡關於疍民的記載是:‘廣州珠江疍船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為計……疍女率老妓買為己女,年十三、四即令接客……七八千船,每日皆有客’;再比如《夜雨球燈錄》裡更過分:‘父蕩槳,母操舵,兄親執纜,女任烹調,其女子率幼習絲竹歌舞,破瓜時便使應客’。

這些記載固然有汙衊的成分,但是也說明當時疍家確實存在著這樣的現象。

龍國剛成立的時候取消了一切帶有蔑視的稱呼。其中就包括‘疍民’這個稱呼,那時候稱其為‘水上民族’。後來更是把所有疍民都搬遷到了陸地生活,所以‘疍民’這個稱呼就這麼消失在了歷史長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