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71年杜伯曼病逝賴比瑞亞這個國家作為‘正常國家’的歷史基本上就已經畫上了一個句號。

接替他擔任總統的是他的親家威廉托爾伯特。

雖然是托爾伯特這人是波杜曼的親家,但是他可沒從杜伯曼身上學到一點兒好。他走上了‘非洲明君’的道路。

其實杜伯曼做的很多事也是‘非洲明君’做派,比如各種打擊政敵獨裁統治,像赤道幾內亞的那個瘋子那樣把自己封神之類的事兒他也做過,但是人家把國家建的好所以也就沒人在乎這些小事。

但是托爾伯特則是純正的‘非洲明君’:上來先讓自己的親朋好友佔領了國家政府要位,然後自己壟斷了國家的棉花、大米貿易。

到了這時候他的行為還是能讓人容忍的,畢竟非洲嘛……

當官的不貪那還叫非洲?

由於橡膠價格走低和石油危機的到來賴比瑞亞經濟變差,而托爾伯特面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從國內的外國企業身上薅羊毛——查稅!

這直接導致大量外企提桶跑路,賴比瑞亞的經濟一落千丈!

但是即使如此,這個國家肯定也比赤道幾內亞、加彭這樣的國家情況好一些。

國家還能堅持的住!

可是托爾伯特接下來做的事情就是作死了:賴比瑞亞原來混的好是因為杜伯曼一直緊抱漂亮國的大腿,而托爾伯特擔任總統第二年就轉投蘇聯。

這就讓漂亮國還能忍?

但是這時候這個國家還算是‘國泰民安’,漂亮國還是沒找到機會。

不過蒼天不負有人心,終於讓他們找到了機會:引發了‘米暴動’。

當時托爾伯特為了振興本國農業生產提出來的一項‘仁政’:他把大米的國家收購價從原來的22美刀一麻袋漲到了26美刀一麻袋。

這好像是一件有利於農業發展的大好事,但是問題在於賴比瑞亞的大米生意是托爾伯特壟斷的,所以這基本上就等於自己給自己兜裡塞錢把老百姓當傻子耍。

本來這事兒不會引發什麼事情,畢竟那樣一個國家有幾個人會關心國家政策?

結果就這麼一件小事兒在某種‘神秘力量’的引導下迅速變成了全國性的暴動!

托爾伯特倒也不緊張,畢竟軍隊在手,迅速的武力鎮壓了這次暴動。

按照非洲歷史來說,每次到了這樣的時候就該政變了,這次也不例外。

於是賴比瑞亞第二十一任總統多伊閃亮登場了。

這哥們的政變基本上可以說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形容。

他們的政變隊伍只有十七個人。

為什麼只有十七個人?因為引導政變的多伊當時的軍銜是上士。

連個軍官都不算。

但是不想當總統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正所謂‘位卑不敢忘憂國’,這哥們還真的瞄準了總統寶座。

他們這麼少的人唯一一個成功的機會就是攻入總統府幹掉總統。

杜伯曼執政時期為了表示‘和人民在一起’拆掉了總統府圍牆。導致總統府就跟大花園似的誰都可以溜達過去。

但是這個計劃有個小問題:托爾伯特平時壓根就不住在總統府。

所以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政變計劃不可能成功。

結果某天多伊突然得到了‘神秘力量’的啟示,‘神秘力量’告訴他:托爾伯特因為因為某些原因今天住在總統府!

儘管事發突然之前並沒有做好準備,但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政變十六人殺入了總統府,一路突突突,直接把托爾伯特打死在床上。

不是十七人怎麼又變成了十六人?

因為政變的最大領導者多伊壓根就沒進總統府,他在外面‘統領大局’。

連他自己都沒認為這個事情能成功。

打死了托爾伯特後他發表電視講話,各種安撫民眾,大致意思就是‘托爾伯特做的太不像話了,我們推翻他是為了給大家帶來更好的生活’巴拉巴拉。

然後賴比瑞亞人也確實讓托爾伯特煩得夠嗆,認為推翻他是好事。

換任何一個人做總統都會比托爾伯特強吧?

事實證明:他們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