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鵬對於庫克的工作真的是出於尊重的,澳大利亞人確實是發自內心的想要保護珊瑚礁——一個大堡礁每年可以吸引多少遊客賺多少錢?

如果珊瑚都沒了,澳大利亞的損失是超級巨大的。

珊瑚保護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但是如果非要說在這方面只有澳大利亞一家獨大那也並不準確。

澳大利亞的優勢在於重視這個事情重視的比較早有豐富的經驗,但是真的說論現在全球範圍內對珊瑚保護的重視程度?

龍國排第一!現在真的是後發先至,現在龍國在珊瑚保護方面也是世界先進水平。

現在對環境保護真的是要人出人要錢給錢,那可是真金白銀的往外掏!而且看看龍國珊瑚保護聯盟的成員吧,那基本上都是國字號隊伍,都是最優秀的一批科研人員來做這個事情。

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庫克說的黃暉。

關於‘三八紅旗手’黃暉的頭銜實在太多,現在是龍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堪稱是‘龍國珊瑚保護領域第一人’,也是龍國珊瑚保護聯盟的重要骨幹。

反正就是一個字,牛!

這個黃暉的故事很有傳奇性。

她來自於一個純內陸縣城,一九八六年的時候進入了湛江海洋大學學的是水產養殖,反正跟珊瑚保護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按理說她的發展途徑應該是從事水產養殖方面的工作,事實上她也就是這麼做的,結果大學畢業後卻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

而這時候,有人介紹她認識了鄒仁林老先生,鄒老先生成為她的研究生導師。

這位鄒仁林老先生是龍國著名的珊瑚分類也是珊瑚礁生態學家,也是龍國最早關注珊瑚礁生態的學者之一,而鄒老先生把黃暉收入門下還是一個巧合:因為鄒老先生沒學生了!

在九十年代學了本事就出國那基本上是普遍現象,而鄒老先生在國際上也極有名氣,他的那些學生基本上都出去‘科學無國界’去了。這個事情也讓他鬱悶不已,正好那時候手下嚴重缺人,但是科研工作還需要人配合工作,於是黃暉就這麼機緣巧合的進入了鄒老先生門下專心研究珊瑚。

2002年她組建了自己的科研團隊,2005年開始帶領自己的團隊走遍了龍國沿海所有有珊瑚的區域做了整個龍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關於珊瑚的全面摸底工作。

不過那次摸底工作她差點兒心涼了半截:那時候珊瑚覆蓋率大概是百分之二十左右,退化的島礁則到了百分之四十……

島礁多說明生物多樣性的急劇衰退!

當時黃暉看到這一幕真是愁的不行——珊瑚沒了我今後研究啥啊!

不過她也是個不服輸的人。

黃暉本科學習的水產養殖,看到珊瑚退化現象後她首先想的是:珊瑚為什麼會退化的這麼厲害?然後想的就是:能不能種珊瑚繁殖珊瑚?

瞧,這就是龍國人,骨子裡都想的是怎麼種東西……

從此她就確定了自己的目標:珊瑚繁殖和珊瑚礁修復技術。

也就是在海底種珊瑚!

這個過程很像植樹造林:首先在苗圃裡面大量繁殖數目然後再移植,他們則是先繁殖大量的造礁類珊瑚蟲再進行造礁。

這些造礁類珊瑚蟲是構建珊瑚礁的根基,龍國目前發現了445種造礁類珊瑚,黃暉自己的實驗室裡就繁殖了一百多種……

而且種珊瑚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一般來說做一顆人造珊瑚樹需要七道工序,需要把一根根八十厘米長、1.8厘米粗的鐵棍釘入海底!

這個過程一般人就幹不了:潛水員要揹著氧氣罐等二十多公斤的負重潛入二十米深的海底掄錘子!海底的那個浮力和海浪都給這個工作增加了難度!

就用這個辦法,黃暉的團隊已經終止了二十多萬平方米的珊瑚。

雖然跟廣闊的大海比起來,這個數字顯得非常小,只能算是滄海一粟。但是今後隨著技術提高,珊瑚種植效率肯定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