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忙,但說了,回京都的時候會去看你。”

祁紅好像剛想起似的,又說道:“對了,記得勞逸結合,放假時候多和朋友聚聚,有些感情常聯絡,對你的事業也許會有持續的幫助。”

“好了,剛上班,我這也很忙,就這樣,提前祝你馬到成功。”

就幾句話,祁紅拿著她的運營策劃走了。來的快,走的也快,好像沒說什麼,又好像說了好多。

蘇亞楠沒有趙伯符那麼老練,她得一點點分析。

現在她的一塊豆腐飲食店,在京都開了十家,如果僅以營收來看,去除各種費用和人員開資,只能算小有盈餘。

但主要原因在前期試錯和研發產品,這方面可不只是耽誤時間,損耗也非常高。

現在穩定下來了,十個店一天的利潤,差不多能達到五千元。

這是去掉房租和人員開資兩大項支出之後的收入,以目前在小區和地鐵口附近,小作坊形式來經營的情況看,一個店五百的收入,已經很高了!

因為地鐵口附近的位置,早晨只能賣豆花,豆腐帶一點,主要收入都自來豆漿、煎豆腐和豆乾製品。

小區的豆腐豆漿賣的好,但煎豆腐和豆乾就稍遜一些。

也就是說,目前的經營形式只能做樣店,並不是理想位置,也不是理想狀態。

最主要的,現在產品種類還沒完善。

剛開始的計劃,蘇亞楠想以各種口味的豆飲為主要賣點,比如原味豆漿、豆奶、茶豆漿、甜豆漿、果粒豆漿,主要目標客戶就是年輕人。

至於其他的,不過是為了產品的豐富性烘托豆飲的輔助產品。

可項小虎不這麼看,他說這些還不能立體展示有機大豆的真是品質,缺少了最基礎的文化認同,豆腐。

豆腐才是信任基礎的關鍵,才是產品文化輸出的證明。

當時蘇亞楠還跟項小虎強調,比如地鐵口附近,你賣豆漿賣豆花,大家都喜歡吃, 及時就口,拿著就吃。你賣豆腐怎麼吃,可也得有人買呀。

項小虎沒跟蘇亞楠辯證,而是告訴她,現有條件下,怎麼賣豆腐。

甜豆腐,就是嫩豆腐澆上糖稀。

煎豆腐,放鹽的、不放鹽的。

還是煎豆腐,麻辣的、五香的。

但一定別賣臭豆腐,因為你賣的都是一個字:要麼是正,要麼是真,要麼是鮮!

蘇亞楠羞愧不已,找虎旗的廚子拿出十個晚上認認真真邊練邊學,終於小成。

再花五個晚上教會員工,拿到市場上一試,賣瘋了!

營業額直接翻了一倍半!

這個產品賣得好,雖然有食用靈便的原因,但必須承認,用有機大豆油炸出來的有機豆腐,確實香!

煎好的豆腐,一小塊一小塊的,用杯裝著,上面有牙籤,紮起一塊放到嘴裡,外焦裡嫩,那感覺……

再多一杯豆漿,這就是一頓飯。

營養豐盛!

現在又要推出個油炸豆腐渣丸子,這是什麼意思~

&nbsp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