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人家不但人小便長得身材挺拔,體格健壯,眉眼裡的精神,還有不言自威的派頭,一言一行,拿捏得恰是帝王本色,就知道帝王之位莫非他專屬。

這種人天生就是當演員的料,而且是那種非常受美女追捧的超級大演員,就算換了國籍,風化多麼不正,也能把女人給迷死。

半晌,劉病已不說話,劉弗陵也不說話。

現場就這麼尷尬地進行了足足一刻鐘的功夫。

等到劉病已不耐煩地擦了一把額頭的汗水,劉弗陵才恍然醒悟般地抬頭看了看劉病已,說到:“父皇的身體有些不妥了,我想邀請你去給父皇看看。只要你治好了父皇的病,你想要什麼爵位,我都能跟父皇求來。”

劉病已聽到這句話,差點兒驚掉了下巴。

孔夫子教導俺們,三思而後行。

當然,這是訛詐。

孔夫子的原話是“再,斯可矣。”他明確地否定了三思而後行的做法,認為“再,斯可矣”,也就是考慮兩次就夠了。

思考三遍,是非君子之為。

因為他以豐富的社會經驗告訴世人,“一思”基於義,是人們的直覺反應,是基於本能的,道德的判斷。當人們面臨一種情況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這件事該不該做。“再思”基於勢,是人們對形勢的判斷,這是一種審時度勢的考量。這個時候就開始背離最初的直覺,經過“再思”之後,有一些符合正義卻不被形勢允許的做法被排除掉了。“三思”基於利,是人們對利益的判斷,就是琢磨這麼做值不值得,做了有什麼好處,這樣就完全背離了最初的直覺。

孔夫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提倡仁者愛人,君子當仁不讓於師的,義利二字是先義後利,三思的結果是走向了義的反面,當然為孔夫子所反對。

劉病已沒想到劉弗陵心中的這句話剛才竟然思索了一刻鐘的功夫才問出話來。

這下子終於找到了劉弗陵英年早逝的緣由:思慮過甚。

太謹小慎微了,活得不夠灑脫。

劉病已很想勸慰他:對自己好點兒,幹事兒爽直一點兒。心機深了,對心神傷害太大。

但人的秉性可不是一兩句能說得動的。

何況對這個未來的儲君言語,會不小心被躲在一旁進行筆記的人記在小本本里,回去後被劉徹翻看。

劉病已微微躬身,說到:“聖人言: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小人窮苦慣了,也在這鄉野裡呆習慣了,已經適應了這種散漫無憂無慮的生活,無福消受皇家的瑰麗生活,還望您收回命令。”

劉病已開口閉口不言及劉徹的病症,要知道下人隨便言及陛下的病情那可是要殺頭的。他作為陛下的親兒子,說說道道,表達一下對他老父親的關切,自然是無什麼大礙,還能體現他對老人的孝順之意。

可旁人若是一句話說不好,不但自個兒掉腦袋,還會遭遇滅九族之災。

當然,劉病已不怕滅九族。就算他情願接受,就怕劉徹自己都不答應。因為他在劉病已的九族之內。

況且,巫蠱之禍中,自己早已遭遇了滅三族的厄運,若非自己還活著,劉據一脈早已絕滅了。

想想自己身上還擔負著傳宗接代的光榮使命,劉病已就覺得腰痠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