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最大特點就是陰陽,虛實結合。對於雙腿的力道來講,也是同樣的道理。一腿用力時,另一腿就得虛,即左腿用力則為實,而此時右腿就為虛。切忌,不能雙腿都實而踩力。”

“注意要把氣往自己的小腹部位走,就是丹田之處。當身體下沉,涵胸然後松腰,這樣氣就集於小腹部了,此時,再起,運動,氣往肺部走,上升的整個過程,就是順氣血的過程。”

“這套鍛體之術講究柔靜。落腳的時候,不管是哪一隻腳,落下來的時候,都要輕落,不能大力,否則全破壞陰陽之勢,讓身體得到震動後,導致練前功盡棄。”

“講究一個律,也就是上若動的時候,下則跟著就要動,上下要結合起來,才算是一整套的動作。足動,腰動,手動,頭動,眼神跟著動,這樣,一氣呵成。”

“還要講究內外相結合,對於太極來講,要以內部的神就是指意念來帶動身體的運動,然後再以身體的運動而達到養神的功效。所以,神即內,體即外,兩者相結合起來,就完全達到了雙修的功效。”

劉病已將要領一一相告。

等到劉病已打了三輪的時候,驟然回首,竟然看到書院的所有師父都在倪寬身後,跟著自己做動作。

劉病已便在人群中穿梭,看到姿勢或者手勢不對的便上手糾正一下,尤其關照倪寬。

劉病已不得不承認,在這個少有誘惑物件干擾注意力的情況下,人們的記憶力是超乎尋常的。

他們竟然一早上便學會了太極的大概。

等到眾人打得套路流暢了許多的時候,劉病已再次站在隊伍前方,領著大夥兒再打了三輪。直到看到大夥兒都滿身大汗的時候,劉病已才讓大家調勻氣息,緩緩停下。

倪寬甚是滿意,鬆了鬆筋骨,覺得這套鍛體之術打下來,渾身都活動開了。脊背上都被汗水打溼了,足見其活動量不可小覷。

“這套鍛體之術可有名字?”倪寬眯縫著眼問劉病已。

“回師父,這套鍛體之術糅合了陰陽的精華,人們根據陰陽八卦太極才集合成了這麼一套,所以那位老前輩稱呼這套鍛體之術叫太極。”

“太極?好!好名字!”不但倪寬對此讚不絕口,就連那些年輕的夫子也是紛紛點頭,挽著袖口大口喘氣。

“靜體非知思想動,而動體非知思想靜。靜動結合,內外結合,上下結合,真是陰陽的精髓所在。可以將此編入書院教程裡,讓學生每日一早集體操練。”

劉病已本來想著讓學子們學第十八套廣播體操,沒想到還是被倪寬捷足先登,要求傳授太極。

這樣也好,學子們學會了,回到家各自傳授給家裡人,早早地將太極傳授下去,大漢百姓的身體素質會提高好幾個檔次。

劉病已望著面前的石板地面,想著要在這個小廣場的中間用石子擺出太極的圖案,早早地讓大夥兒起身感受到陰陽八卦被老百姓實操起來的氛圍。

當然,待會兒學子們跑完步後,傳授太極的重任交給了劉病已。

趁著這個功夫,倪寬便考教起了劉病已昨日的課業。

對於古漢語文學學士學位的劉病已,自然不在話下。

學子們陸陸續續來到了書院,幾乎都是耷拉著頭慢悠悠走向教室。

倪寬看了,搖了搖頭,命令院工敲響了掛在教學樓前面的青銅鈴。他邊敲邊喊著:“都去操場集合,跑步。”

學子們從教室裡奔湧出來,急匆匆地朝操場方向跑去。

看到這個熟悉的場景,劉病已的思緒如同跌進了跨越的時空,回到了自己上小學的那會兒。

小山村那所小學裡的青銅鈴是否還在?每日按時拽著繩子敲打鈴鐺的校工是否還健在?同學們是否還在為生活的重壓而忙碌地顧不上同學二十年聚會?

思緒還是被倪寬的斷喝聲驚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