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搶店(求收藏求訂閱)(第1/2頁)
章節報錯
農人們自然不知道這是靠水力運轉的水車。
作為國人,尤其是農人最為引以為豪的便是這一灌溉神器。但此時的人們還沒有這個智慧,灌溉除了利用地勢的高地,引水入田外,地勢高的地方只能靠肩挑手提,很是費力。
此刻,民間最為先進的汲水用具是桔槔。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借用槓桿原理,節省汲水的力量。
或者將瓢綁在長竹竿頂端,借用竹竿的長臂功能汲水。劉病已還記得前生的自己五歲時曾因為貪玩,在自家菜地旁的小水塘前,用這長杆瓢刮水澆灌菜地,沒想到慣性太過猛烈,槓桿瓢甩在了菜地裡,自己卻被扔進小水塘裡,嚇得母親急忙跳進水塘,把喝飽了河水的自己撈了上來。
水車的初步面世最早是在東漢。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用眾人手搖,或者由兩人、四人同時腳踏轉動龍骨葉板。
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一部分車身和下鏈輪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迴圈,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因為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
翻車後來成為龍骨水車的重要前身。
到了唐宋,工匠們在輪軸應用方面有很大的進步,能利用水力為動力,製作出了筒車,配合水庫和連筒使低水高送,不僅功效更大,同時節約了人力。到了元明時代,因轉軸、豎輪、臥輪等的發展,一架水車不僅有一組齒輪,有多至三組。水車還可以用牲畜為動力拉動,也可以借用風力和水力驅動,使人力終於從翻車腳踏板上解放。即使在水量較不豐沛的地方,也能利用獸力,實現低水高送。
劉病已當然不會傻到先從桔槔開始,而是直接將水裡翻車的草圖繪製出來,並將基本原理告訴了羅百義。羅百義對細節進行了幾番細摳,使得翻車的技藝得以完善。
到第二日正午時分,碩大的水車“呱愣愣”轉動轉抽,水壩裡面的水被葉板颳了起來,源源不斷送入搭建起來的一大排竹板上,順勢流向下游方向。
五里外正是荒草村的一個水塘。
春暖花開,由於人們汲水澆灌麥田,那裡的水塘已經見底了,不少孩童在淤泥裡掏著泥鰍和螃蟹。
水一來,荒草村的村民們頓時歡呼起來。
“今春有救了!”
“俺們全村人有救了!再也不用捱餓了!”
“感謝劉東主!”
不知道是誰這麼一聲喊,數百村民紛紛跪下,朝著寶山村的方向磕頭。農民們用這最為質樸的方式表達謝意。
寶山村不但將水注入了荒草村,還沿線搭建竹板過去,該給方圓十里的十幾個村子送水過去。
河道已經乾涸了一個夏季又一個冬季,若是放閘灌入河道的話,水兒還沒到達幾個村子的塘壩就已經被河道喝乾淨了。
劉病已便想到這種節水方式輸送河水。
一時間,劉病已名聲鵲起。
不少生活不下去的村民紛紛奔向寶山村,尋謀職業,討得一份生活。
劉病已也不吝嗇,命人在村口登記造冊,又一番分門別類安排在書院和塘壩工事裡。
劉病已又在另一個村口的荒地上規劃了一番,準備建造一個碩大的工坊,將如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工坊一一佈置,打算大賺一筆的同時,安置這些源源不斷本來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