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暗自較勁(第1/2頁)
章節報錯
未央宮到底還是下旨,針對劉病已反詩一案,由三法司會審。
三法司也就是後世的攻堅法,這一制度由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立,當時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們分別掌管政務、軍務和監察。
沿襲至西漢,將三法司賦予了實際權力,形成炙手可熱的制度,真正變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樣的情況,嗜好權力緊握在手的漢武帝怎能容忍,於是設立了刺史,後來又改名為大司空,又罷太尉置大司馬,罷丞相置大司徒,形成了名副其實的三司。
三個司法機構可以相互監督,又可以相互協助,最後實現集權於漢武帝。
但設立以來,漢武帝很少使用到此機構。特別是針對繡衣御史的指正,以及對詛咒之人的處置,基本上是皇帝一人專斷。
此番反詩案涉及到皇曾孫劉病已。
表面上是處置一個儒家學子,而背後卻是主和派和主戰派在較勁。
一旦劉病已被處置,主戰派會乘勝追擊,大搞文字獄,將主和派打得人仰馬翻,挫敗他們的鬥志,主戰派便能為資助戰事大興賦稅其道。
旨意還宣佈由御史大夫桑弘羊和繡衣御史江充為主副官,帶領三法司審理此案。
桑弘羊為了給倪寬從齊國趕回來留足時間,便藉口需要蒐集證據為由,將三司會審的時間擱置下來。
即使這樣,雙方卻在暗自較勁。
在這股強勁的力量之下,一種關於某人的歌謠和傳說卻在民間流傳開來。
市井中,學院休息當兒,百姓家中,時不時會聽到孩童們的歌唱:
“泰山有大石,神奇自起立,天龍欲降生。上林枯木春,蟲食葉成文,病已當立而。**汙垢除,良善回青天,只把歲月等。百姓安居樂,萬業待俱興,病已當立而!”
……
歌謠的背後,太子魂魄附身於病已的傳說更是傳得神乎其神。
天子三答,七步詩,連同反詩也一起湧向大漢天下,被百姓津津樂道。
劉病已儼然成了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天下百姓的救星。
而對於深居大牢內的劉病已對此卻一無所知。
百姓認同反詩就是劉病已所寫,但桑弘羊他們卻要想方設法把這個案子做成是奸人陷害。
數日過去了,武帝下了旨意要儘快審理此案,桑弘羊不得不開啟三司會審程式。
面對兩捆劉病已的手書竹簡,桑弘羊犯了愁。
物證在,就差夫子認定劉病已的書法,做成了人證。
人證物證一旦收集齊整,劉病已的反詩案算是成為鐵案了,要想翻身簡直比登天還難。
桑弘羊躊躇不前,鬱鬱寡歡。
即使身邊的幕僚,還有一些主和派代表在討論對策,他都全然聽不進去。
丙吉這幾日親自坐鎮郡邸獄,原本作為獄史的他並不需要當值,但如今關押著決定劉病已生死的夫子,他能不盡心竭力看守。
任何來探視夫子揚詢的人他都一一回絕。
新進犯人,以及其他犯人的探視更是謹慎又謹慎,生怕有人藉機進入對揚詢不利。
夫子揚詢倒是待得比較舒暢,每日有酒有肉好生款待。揚詢也樂得於此,只當是休了年假。
丙吉這幾日心裡頗不寧靜,不僅僅是擔憂劉病已的處境,更是為劉病已主動找尋自己而欣慰。
當年,因為太子劉據起兵謀反,尚為襁褓嬰兒的劉病已便被關入郡邸獄。
劉病已的祖父劉據、祖母史良娣,父親劉進、母親王翁須和姑姑等一眾親族皆在長安遇害,獨留他一個活苗。
後來,因漢武帝大病,巫師讒言,說什麼獄中有龍氣,吸取了陛下的龍壽,漢武帝派遣內謁者令郭穣,把長安二十六官獄中的犯人抄錄清楚,占卜一番,又覺得抓幾人未免有漏網之魚,便下令將獄中之人全都斬首。
幸虧,當時時任廷尉監的丙吉捨命抗旨,將劉病已護了下來,又自己掏了腰包讓忠厚謹慎的女囚胡組、郭徵卿住在寬敞乾淨的房間哺育劉病已。
說起“病已”的名字,還是他給起的。當時的劉病已體弱多病,又常年深陷監牢中,環境惡劣,常常生病。為此,沒少拖累丙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