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前日所言,諸城不過為滎陽屏障,以期逐步削弱賊勢,挫其銳氣而已,則甬道既破,便當早退,以保全實力,將軍為何行動遲緩,以致為賊所圍啊?倘若滎陽救援不及,將軍與數千靳皆與管城同殉,既傷我軍之力,復振羯賊之氣,到那時,即欲向我請罪,亦不可得矣!”

——馮鐵是祖逖部曲出身,向來悍勇,故此甬道雖破,他還以為能夠多守管城幾天,並未即刻下令撤兵,這才導致祖逖連續兩次調兵往救,好不容易才把這支兵馬給接應了出來。

馮鐵才剛起身,聽得祖逖之言,急忙雙膝一軟,又跪下了c逖再次把他給扯起來,隨即命以馮鐵之事遍告諸將:“為將者,當謀全域性,應進則進,應退則退。應進而不進,懦夫也,應退而不退,匹夫也——望卿等無為懦夫,亦不做匹夫。但從我號令,進退從矩,始可建功破賊!”

然後就向馮鐵詳細探問羯軍的素質,以及所接觸過的諸將的能力。

馮鐵道:“羯勢甚強,卒皆驍勇,石勒輕易不動,一動便取我防線薄弱之處,攻勢凌厲,委實難當”

其實對於趙軍的素質而言,還是管商的判斷比較接近真實——“中軍可比虎豹,羯賊不過豺狼”。這是因為石勒此番來侵,攫幽、冀兩州兵馬,這數量一多,難免高下不等,勇怯不齊。若說兩州真正久經訓練,且有臨戰經驗的,不過與祖逖所部相若,七八萬人頂天了;其餘的若按照關中晉軍的分配方式,戰技低劣、兵器粗陋,恐怕連當輔兵都沒資格。

戰國時代,縱橫之士遊說諸侯,往往把各國兵種分劃得很明確:戰車多少,騎兵多少,甲士多少,廝徒多少以之比類,這十三萬趙軍,就有一半兒是廝徒,只能負責後勤運輸,或在戰場上做輔助作用——要麼跟石虎似的,拿命來鋪路。

石勒為了能夠眷攻擊到滎陽城下,所以頂在前面的都是精銳,就此給馮鐵留下了相當悍勇能戰的芋。而他派給劉勔以援徐龕的,則屬於二流部隊——雖然也算甲士——那韓晃、管商等將自然瞧不上眼了。

祖逖終究是內線作戰,打探起敵情來,要比羯趙方面容易一些,於此也是有所認知的——倘若趙軍十來萬全都是敢打敢拚的硬碴兒,那我還謀劃什麼啊?只能全力防守啦。於是聽了馮鐵的話,便即捻捻鬍鬚,說:“其勢未竭,其氣尚銳,仍須徐徐削弱之,暫不可與之決戰也。”

石勒、張敬對於雙方的實力比,以及晉人的實際情況,認知卻有所偏差。張敬還勸慰石勒,說:“馮鐵為祖逖愛將,素以驍勇著稱,則其憑城死鬥,乃在情理之中∫再試攻隴城,其將樊雅,豫州老革耳,且素桀驁,未必心服許柳,或者不肯死守”

相關祖家軍各將的能力、脾性,終究對戰數年,程遐密遣奸細,打探得還是比較詳盡的,張敬乃以此作為自己謀判的依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所料倒也不差,樊雅不如馮鐵為勇,用兵相對比較柔韌一些,再加上祖逖的三令五申,因此趙軍又復猛攻三日,樊雅一見甬道將破,也就主動放棄隴城,退回滎陽去了。

張敬聞報大喜,就對石勒說:“賊氣已奪矣。樊雅既不肯堅守隴城,則其歸也,必受許柳責罰。若即斬樊雅,必尹心,若輕責樊雅,樊雅必不肯服,恐將鼓椰輩以忤許柳。賊軍將亂,機不可失,陛下當急攻滎陽為是!”

於是石勒就命部將葛薄率兵監視厘城,力圖切斷其與滎陽之間的聯絡,然後親將大軍出了隴城,直向滎陽而來c逖得報,即率軍於城前列陣,以候羯師。

石勒聽了前軍的稟報,還有些不大相信,說:“許柳竟敢出擊,難道也欲作全師一搏麼?”張敬自作聰明地道:“此必軍心不穩,是以不敢退守,而只能出戰,妄圖一逞罷了。”但隨即又有哨探回報,說晉軍主將打出大纛來,竟然標示的不是中領軍許柳之名,而是驃騎大將軍祖逖

石勒不禁大吃一驚:“得非欲詐我乎?!”

於是祖逖就利用趙軍尚未立營,且眾心疑慮的機會,先將兩翼騎兵撒了出去,隨即大軍穩步而前,直逼羯陣。石勒倉促應戰,雙方自午前一直廝殺到黃昏時分,晉師三進而趙陣三卻

石勒曾經在河內和汲郡多次跟祖逖正面交鋒,則於祖逖的戰術指揮思路,知之甚詳。雙方接戰還不到兩刻鐘的時間,他就透過傳柄人的動向,和前陣所受到的壓力,咂摸出滋味來了——“果然並非許柳,此乃祖逖也!”

石勒尚且吃驚,遑論普通趙兵趙將呢?哦,原本說得好好的,祖逖藏不起,則晉人易與,結果冷不防的祖逖又冒出來了難免心生忐忑,甚至是懼意。好在頂在前面的都是精銳,這才苦戰半日,雖然三卻,終究還是保持住了戰陣的完整性,沒有徹底崩潰。於是日暮之後,石勒便不敢於平地立營,而是又退回了隴城附近。

隨即召聚諸將,先罵:“祖某之疾已愈,竟能將兵敵我,程子遠無能,如何未能打探到確實訊息啊?!”

程遐當然打探不到,祖逖也是掐著時間呢,要到隴城懸危,樊雅率軍棄守而退的訊息傳來後,他才遣使出滎陽而向洛陽,關照兒子祖渙:行了,可以向陛下奏報我在軍中的訊息了。

祖渙將出祖逖臨行前留下的上奏來,則皇帝知道了,群臣也就知道了,群臣一知道,哄傳整個洛陽城,也不過小半天的功夫。但即便洛陽城內的羯趙奸細得知後,快馬傳報石勒——且不說能不能策馬順利透過晉境——也總得一兩天的時間。除非石勒既下隴城,就暫且休兵不動了,否則必會在陣前倉促而遇祖逖!

這襯博,至此終於揭盅。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