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軌提醒石虎:“牛羊為我軍糧,重中之重,太尉慎勿輕忽啊。倘若平陽出騎兵繞道而北,趁虛掩襲之,如何是好?”石虎不以為然地道:“平陽城中,能有多少騎兵?最多不過兩三千而已,其有膽識,必將搜求郭太,若破郭太,汾西自可縱橫,我便不得不釋堯祠之圍而再西渡了……

“且高梁所儲,若全為糧谷,還恐敵兵縱火焚燒,既是牛羊,彼又何能為啊?若驅散牛羊,但破晉騎,自可攏回,若屠宰之,能殺多少?大不了我風乾了做臘。若敢將牛羊驅向平陽,我正好銜尾而追,即於汾上摧破之!”

這一晚上事兒很多,不僅僅郭權再次遣人求援,其後不久,天色徹底黯淡下來,更有小校彙報,說正東襄陵城方向,隱約有火光騰起,懷疑是點火燃烽,給堯祠晉人打的什麼訊號。石虎以問諸將吏,參軍張群說:“聽聞晉人,尤其是關中晉軍於燃烽起煙別有秘術,惜乎我尚未能全得其意……”

傳統的烽煙報信,所能傳遞的內容相當有限,也就區別一下有警無警、大警小警罷了,所以不在乎為敵方所察知。裴該卻在和徐渝,其後又加上彭曉等人,仔細研究過後,想方設法提升了烽火的複雜程度,嘗試利用不同的數量和顏色,來表達更多含義。

當然啦,還遠遠到不了古希臘,乃至某些印第安部族的程度。對於前者而言,確實拼音文字會比較方便轉用其它訊號形式來表達;而至於後者,裴該前世只知道有,卻從來都沒有接觸過——跟其語言有關無關呢?美洲尤其是墨西哥地區的古代語言究竟是什麼型別的?一般人誰會去研究啊。

所以傳遞的資訊仍然簡單,但已經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見者皆知,所傳送的資訊敵我共享了。其後祖逖在洛陽聽聞此事,也遣親信張敞前往訪求。裴該說我可以教給你,但為防洩密,你運用起來最好略加修改,咱兩軍的烽煙訊號並不完全相同,會比較穩妥一些。

因為裴該有一定防諜的經驗,祖逖可沒有,再加上洛陽城內還有那麼多老舊官僚呢,難免四外漏風,跟個篩子似的,裴大司馬實在不放心啊。

他的謹慎確實起到了一定效果,石勒遣程遐探查、研究晉人的烽火訊號,程子遠又是廣佈奸細、密探,又是親自審問被俘的晉之將吏,最終於祖家的手法幾得其半,但對於裴家的手法卻僅僅摸到邊兒罷了——還基本上是從祖家手法倒推出來的——仍然無法解讀。

因此今日提起此事來,石虎便即撇嘴:“程子遠荷任之重,即便張孟孫亦漸不可比,然於敵情之探查,往往蜻蜓點水——天王待其過厚了,照我說,只有不時給一頓鞭子,他才能實心任事!”

張群、王續聞言,不禁對視一眼……襄國文吏,門第較高的常依崔綽、裴憲,門第較低的則多與程遐一黨,至於軍中參軍,允文允武之輩,泰半也都是跟著程子遠指揮棒走的——張賓本不願結黨,自從張披被殺後,更是深自韜晦,少與同僚私下交接,則在他人看來,實在無可依靠。如今跟著石虎南下的三名參軍當中,唯朱軌勉強可說無黨,日常略微親近張敬一些,張群、王續則都是程遐的黨羽,所以聽石虎責怪程遐,他們能開心嗎?

尤其張群,心說倒黴,這話頭還是我引起來的……倘若傳入程僕射耳中,會不會怨恨我啊?正感惶恐,王續趕緊邁前一步,幫他解圍,對石虎說:

“恭賀太尉,此必王澤知不可守,乃欲放棄堯祠,東遁襄陵也。在末吏想來,最多三日,晉人必退!”

石虎還沒反應過來,朱軌先搖頭:“非也,倘若王澤欲退,要襄陵接應,則當於堯祠燃火,襄陵又何必燃火啊?”

王續本是幫忙張群敷衍,所以沒怎麼過腦子便即脫口而出,等到被朱軌反駁,他也知道自己想左了……因而羞愧,質問朱軌道:“然而在朱君看來,晉人於襄陵燃烽,究竟是為了何事啊?”

朱軌面向石虎,微微一揖,揣測道:“以末吏想來,只有增援將近,謀求堯祠晉軍接應,才必要遣使通訊。而堯祠為我所困,雖然未嘗圍死,其使亦恐不可入,於是轉向襄陵燃火……”

石虎插嘴問道:“那豈不是太遠了麼?”

四十里地啊,倘若天氣糟糕一點兒,比方說白天有雨、夜間有霧,則你燃烽起煙,堯祠中就未必能夠瞧得見,即便瞧見,恐怕也很難清楚分辨所要傳遞的訊息吧?

朱軌答道:“此亦無可奈何,四望皆為平野,高處唯有平陽和襄陵……”平地起煙,或許跟高處區別不大,但晚間燃火,太低了遠處就瞧不見啊。話說其實距離堯祠最近的高處,乃是汾西的平陽城,雙方相距不到二十里地,所以這幾天城上、祠中,常起烽火,遙遙地互傳訊息,趙軍都已經司空見慣了——今日破天荒的是襄陵燃火,兵卒這才跑來向石虎稟報。

插一句說,因為烽火所能傳遞的訊息有限,所以平陽和堯祠之間雖然日夜都有訊息傳遞,卻很難真正起到溝通的效果。尤其堯祠位置偏低——哪怕跑祠堂殿頂上去點火,又能有多高了——所傳訊息,平陽城內未必就能瞧得見。勉強瞧見的,辨識訊息,不外乎“我仍在守,局勢甚危,急盼增援”而已。至於平陽城向堯祠傳遞的訊息,則是:“務請堅守,我等正在籌謀,尋機救援。”

這類訊息,基本上傳了也跟沒傳一樣……

拉回來說,朱軌認為,襄陵燃火,從而向堯祠傳達的訊息,應該是:“援軍將至,請求接應。”至於能否附加具體的時間和地點,他就猜不到了。

然後又說:“所謂敵援,料即自臨汾、絳邑輸運來的糧秣也……”

很快,就有急報傳來,從側面證實了朱軌的猜測。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