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勤王(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央大勝一場,把石生逼入介休城內,不敢再出來野戰。但介休本來就是西河要隘,再加上晉軍兵力不足,想要強攻而克,難度是相當大的。是故上奏中就請求長安因應形勢變化,急發援軍,若有一兩萬兵馬增援北線,他們保證必在三個月之內攻克介休,進而奪佔整個西河郡。
陶侃道:“西河與太原,其實一體,兩郡之間無險可恃,則若得西河而不進取太原,攻守之勢反倒於我不利。而太原復以上黨為其屏障,若取太原而不得上黨,也非長治久安之策。故侃以為,須再積聚,以期一舉而定全並,此際則無論取西河還是太原,皆非善策也。”
幷州這幾個郡,就好象一大塊犍子肉,內中都有筋連著,咬不斷、撕不開,要麼一口吞下,要麼繼續積聚,等待機會,想要逐步蠶食,反倒容易把己方置於相當不利的態勢之下啊。
裴該點點頭:“陶君所言是也,如今長安糧秣尚不豐足,恐怕不能支應數萬大軍遠征,進取全並之事,須得押後……”他心說我怎麼自從進入長安以來,幾乎年年都處在糧秣不足的狀況之下呢?這打仗確實是燒錢的買賣啊……
便命書記郭璞:“為我作文與劉央等,誡其不可深入,但牽制石生可也。且須防上黨支屈六自東方來援。”
這邊兒剛高興過了,很快又有傳報,說甄隨在河內吃了一個大敗仗。甄隨使司馬行文稟報戰役的經過,雖然難免為自己的莽撞塗抹粉飾,終究對於具體流程是不敢大動手腳的。裴嶷得知,不怒反笑,說:“甄某恃勇魯莽,故有此敗——理當重責之,且易以他將,而召其返歸長安來!”
陶士行反倒為甄隨說好話,他說:“勝敗兵家常事,此戰雖敗而不潰,亦見甄隨用兵之能。且石勒以身誘敵,即非甄隨,誰能忍而不追啊?固當責罰之,但不可遽易他將,以免動搖前線軍心。”
裴該吩咐道:“暫記其大過一次可也,命其戴罪立功,若不能勝時,將來重責不遲。”隨即就問:“甄隨既敗,王師在河內唯可坐守,不能主動發起攻擊,則若石勒趁大河封凍,分兵南渡,又當如何處置啊?”
陶侃嘆息道:“祖公若在,必能制石勒,豈懼彼南渡啊?可惜祖公病重……朝中不知尚有何人,可以統馭中軍。”轉過頭去問荀崧:“荀公曾立朝,可知洛陽尚有能將可用否?”
荀景猷雙手一攤,說:“我不懂軍事,遑論辨識將軍之能否。然而朝中能為祖公之亞匹者,恐是無人……”
裴嶷聞言,雙睛驟然一亮,說:“既如此,明公何不自請東向勤王呢?”
裴該沒注意到乃叔在說什麼,他只是捻鬚沉吟,心道:難道祖逖這就要死了不成麼?我記得原本歷史上,他起碼還得有五六年壽命哪,而且那還是在東晉朝廷以戴淵出鎮合肥,有牽制祖逖,甚至代其領軍之意,他憤懣之下,這才鬱郁而卒……怎麼如今形勢大好,他倒提前躺倒了呢?
隨即就聽到荀崧連聲道:“不可,不可!”
裴該愣了一下,就問老丈人:“何事不可?”
荀崧道:“祖公雖病,尚在洛陽,倘若文約請至河南,統領祖軍,則朝廷必忌,軍心亦疑。若率關西健兒東出,恐怕糧秣不繼;若往將祖軍,則上受朝廷之忌,下統狐疑之卒,還可能有勝算麼?”
裴該一頭的霧水,心說我要東出以將祖軍?沒這打算啊,誰建議的?
就聽裴嶷反駁道:“所為國家,安計朝廷之忌?河內亟需增援,河南不可不守,倘若朝廷用非得人,導致祖軍喪敗,即便洛陽亦岌岌可危了……”裴該這才明白過來,哦,是叔父你建議的……
“某以為,即便明公不自請,多半朝廷也要來召明公。”
荀崧道:“倘若朝廷宣命來召,與自請固然不同……”
裴嶷笑道:“既如此,何不請梁司徒上奏天子,使召明公東向勤王?”
荀崧想了一想,這才緩緩點頭道:“此事可行。我當致書梁司徒——文約切勿自請,也勿自行文於司徒。”
商議停當,荀崧便即下去給梁芬寫信了。然而梁芬積年的老官僚,也是有一定政治智慧的,沒等長安方面先行透露意向,他就隔過尚書省,請下了天子詔命,召喚裴該急速東進,去統馭中軍,增援河內。
快馬疾馳,不過五日即從洛陽抵達長安,即宣詔命。裴該接詔後,當即聚眾商議,按他本人的想法,軍情如火,是不能夠有絲毫耽擱的,只是雖然往將中軍,不必要帶多少部隊,他也不可能孤身而向洛陽吧,具體該領誰協從為好呢?
諸將皆請相隨。裴嶷卻道:“此去往將祖軍,唯明公一人可以為帥,若別命關中將領統兵,驃騎大將軍屬將未必肯聽命,反於軍爭不利。”
郭默介面道:“長史所言有理,然而臣久在河內,慣熟地勢,又領樞部,即於東方戰事,亦多籌劃,請隨明公,以參軍事。”
於是最終決定就帶著郭默、裴熊二將,並部曲騎兵三百,裴該親率之以向洛陽。回到後寢跟妻子道別,荀灌娘不禁垂淚道:“我方誕育,丈夫又要遠出,戰陣之上,實無確保平安之策……”要換在平常時候,她必然不會這麼兒女情長,至於掉眼淚,裴該都是罕見罕聞……只得摟著妻子,好生寬慰。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