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因此就說了,倘若裴該不與我家決裂,《姓氏志》中,咱們起碼也得在前十名啊,而且裴該控制的朝廷,必不會支援劉隈、刁協,而會放心大膽地任由我王氏主掌江南之政。今天搞到這樣的局面,歸根結蒂,都是庾亮給出的餿主意!

王導聞言不禁苦笑,因為他知道——其實人人都知道——庾亮只是自己手中的槍罷了,真正扯裴該後腿,最終將之激怒的,是自己……或者還包括王敦。

王氏子弟皆議,咱們不能再跟江左這兒窩著,而不管中原大勢了。此前裴該也曾假朝命為辭,來徵召我家子弟,結果咱們顧及面子,只派了幾名遠支疏族去應付差事,白白喪失了重歸於好的機會。如今則必須遣子弟到長安去,找機會跟裴該重新拉關係才成啊。

可是派誰去呢?出主意的時候,個個激憤,人人踴躍,等到點將之時,大家夥兒卻又紛紛退縮。主要還是面子問題,如今裴、王不睦,世人鹹知,倘若王家派重要人物前往長安,哪怕並無示弱之意,也會遭到各家小覷吧?而具體落實到每個人頭上,裴該要是當眾甩我臉怎麼辦?即便為了家族,這唾面自乾的事兒,最好也還是別人出面為好啊。

王茂弘急切之下,幾乎就想親自跑一趟長安城了,卻被兄弟子侄死死扯住——你是我家領袖啊,豈可輕動?再說你若一離建康,刁、劉等輩將更加肆無忌憚,說不定首先就拿我王家開刀了!終究王氏家門雖盛,真正有一定擔當的,也就王導、王敦二人而已,別人全都撐不起,也不敢主動去撐那搖搖欲墜的房梁。

最終還是王舒出主意,說:“羲之方冠,昔裴文約在建康時,每問羲之,似乎獨重此孺子——不如遣羲之北上,如何啊?”

裴該為什麼會那麼瞧得起當時還是個小孩子的王羲之,沒人能想得明白——或許是緬懷其父王曠?可沒聽說裴嵩、裴該兄弟跟王曠有什麼特別的交情啊。

王舒一出此言,王悅也想起來了,忙說:“自從衛氏北歸,羲之每常念之,欲往相訪,不如便以此為辭?”

王家一門,精擅書法,其中王導、王敦、王廙,那都是當世有名的書法家——也包括王羲之的先考王曠。所以王羲之可以說是骨血裡就有喜歡書法的遺傳因子,但他對於本家的書法卻並不感冒,反倒獨尊魏時大家鍾繇。因此當聽說衛氏南徙之後,王導特意懇請衛夫人到家中來,教導這個天分頗高的小侄子。

——衛氏也是書法傳家,衛夫人的從祖衛覬就曾經師承鍾繇,所以衛氏所傳,是鍾氏書法,衛夫人則還在閨閣之中,其才名便已哄傳中夏了。

但是教了沒幾年,中原既復,李矩、衛展等便北投裴該去了,衛夫人自然也要跟著老公登程,不可能獨自一人留在建康。王羲之驟失良師,遭逢疑難再也無人可問——其實可以問本家叔輩,但他卻不樂意——就多次向王悅等人透露過想法,說我一旦成年,必要北向關中,去訪衛師。

恰好,王羲之在本年三月份,年滿十五,正式舉行了冠禮。

周禮雖雲男子二十而冠,但事實上歷朝歷代,守期甚至延後的情況非常罕見,大多數都會提前行禮。唐儒賈公彥注《儀禮》即雲:“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後世還有傳說,周文王十二而冠,十三歲生伯邑考,周成王十五而冠……當然啦,是真是假,無從考證。

而魏晉之際,貴族男子則普遍十五到十八歲行冠禮。王羲之的生父王曠早歿於中原,然後跟隨叔伯輩南渡不久,他娘也過世了,只得依王導而居。王曠這一支,與王導、王敦同出於王覽,其父王正生育三子,王曠為長,次王廙,幼王彬。王廙、王彬,皆依王敦,在荊襄之間任職,所以王羲之在建康,可以說孤零零一個。王導雖然保愛之,終究我不是他嫡親的伯父啊……

由此便建議王羲之早冠,好挑起家族重擔,並且擔負延續子嗣的責任,方不負於王曠在天之靈也。

即於三月間為其行冠禮,並起表字,喚作“逸少”。

因而今日王舒、王悅就想起了王羲之來,建議說,可以讓羲之以求學為名,到關中去啊。裴該既然貌似挺喜愛逸少那小子的,或許願意相見,而即便不見,李茂約見為行臺警部掾,透過他也能跟裴該重新搭上關係。王羲之是小輩,又剛成年,那他的臉能算是臉嗎?就算去貼裴該的冷屁股,也無關緊要,起碼不會影響到我王家的聲譽吧。

王導沉吟少頃,最終首肯了此事。但他不合一轉眼便通告了庾亮,庾亮當即提出來:入關訪師學習書法,這是好事啊,我兄弟庾翼也當同行……

庾元規素性自傲,即便他也懊悔當初不該太過用力扯裴該的後腿,但事已至此,我是絕不會主動向對方低頭的——話說裴該你咋不來徵召我庾氏子弟呢?你就真這麼恨我?

然而當不住他幾個兄弟——庾冰、庾懌、庾條——整天跟家中抱怨,說都是阿兄你惡了裴該,導致被貶,連累我等也難得出頭之日。庾亮無可奈何,鎮日神傷——關鍵他想不明白,裴該那小子,還有祖逖那老粗,怎麼就竟然能成功了呢?

非止王、庾,當世很多人全都想不明白,其緣由麼——能力不足、眼界太窄,更無統馭兵馬、決勝疆場之志是一方面,更主要的,人人都視中原為畏途,根本就不敢去披荊斬棘,捨死忘生地奮鬥,那難道成功會從天上主動掉下來不成麼?

所以聽王導透露了要派王羲之到關中去的想法,庾亮略一思索,便即提議:讓我兄弟庾翼也跟著一起去吧。

https: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