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日落復升(第2/2頁)
章節報錯
拉回來思緒,聽取裴嶷、陶侃等人的建議,都說既然大都督曾經許了甄隨,自不可食言而肥。於是裴該便命甄隨為主將,董彪為副將,率“厲風”、“蓬山”二營前往洛陽聽用。
不同的將領,自有不同的用兵風格,不同的營頭,受其統將或督將的影響,素質、習氣也各有差異。持重之將領持重之兵,或者勇猛之將領勇猛之兵,固然方便如臂使指,更有加成效果,但其短板也必然明顯。所以裴該才會嘗試著混搭,比如遣劉央去平陽領甄隨舊部。
固然別領營頭,兵、將之間互不熟悉,很可能調動不靈,頗需要磨合一段時間;但若某將久領某部,上下一體,又恐怕會產生軍閥化的傾向——其危害也不見得比前者小了。由此兩害相權取其輕,裴該在讓劉央帶甄隨舊部之後,此番又命甄隨領劉央舊部。
甄蠻子太勇啦,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出過什麼大事兒,但其顧頭不顧腚的性子,若再加以輕脫之卒,遲早是會捅簍子的。各營重編之後,新的“厲風”、“蓬山”二營,其實應該稱為後軍第四旅一、二營,有舊兩營的老底子,也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總體風格,仍然延續往日——也就是說,中級將校,多數都是劉央、陸衍的路數,前者老成持重,後者也比“劫火營”要穩妥一些。
至於此二營的營督,則分別是周晉與王堂。
裴該考慮到,甄隨終究威名素著,即領別營,將吏不敢不服;且各營、各將輪番在外作戰,不存在某人長期居於中樞,缺乏實幹經驗,一朝外放,導致徹底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類似情形出現。
甄隨等將領命後,便即整兵出征。其時楊清才剛撥隸到王堂麾下擔任部督,也在從徵之列,並且貓兒還特意寫了一封信給他,要他奮勇殺敵,再立新功,以求晉升。
楊清心裡苦啊……本以為既歸長安,頗可以安穩一陣子了——起碼得等我成親後再派給任務吧——誰想短短數月,便要再度邁上戰場。尤其還是跟的甄隨,這傢伙既向東去,多半是要挑石虎這類硬碴兒死磕的啊,則自己在其麾下,危險係數不低……
其實這是荀灌孃的主意,說既然把貓兒許給了楊清,那夫君你趕緊再給他找點兒機會,多升一級——部督還是小啊——則貓兒出嫁之時,臉上將更有光彩。楊清這才知道,福禍相依,而且福無雙至,既想抱大腿往上爬,又期望身處安全之地,清閒度日,世間哪有這般雙全美事呢?!
非止一日,大軍開至洛陽——途中見到了日落再升,軍將們自然驚駭,不必多言——尚書殷嶠奉命出城相迎。甄隨跟殷嶠也是老相識了,乃不矯情,直接問道:“我必要拜謁天子麼?我是蠻子、粗人,實在不懂得禮數啊。”
殷嶠說不懂禮數沒關係,可以學嘛……一瞧甄隨滿臉吃屎表情,彷彿在說:老爺平生最不耐煩學這些!他想了一想,便道:“我當上奏,由將軍率諸將吏於陛下拜舞,不必直面天子,也不必受天子垂詢,乃可無憂。”
奏上,司馬鄴自無不允——想當年他在長安城內常受索綝、麴允之輩的氣,如今聽說這甄隨比索、麴的部下更粗、更蠻,那不相見也好……
於是將大軍留在城外,諸將入朝陛見,果然只命在階下跪叩,完了常侍宣旨,加授甄隨為鎮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甄隨原為四品武衛將軍,如今升授三品鎮西,更使開府,則為武官公,就理論上而言,跟裴該、祖逖、荀組、梁芬、劉琨等人處於相同層級——用後世的制度比擬,也就正國、副國的區別吧——如此殊榮,為西軍中第一人,就連陶士行都還沒這資格呢。
甄隨本人搞不懂那麼多,只是聽說給自己升官兒了,大喜過望,急忙領旨,叩謝天恩。
然而其他各將雖多給賞賜,卻並無加官,眾人多多少少都有些不滿。王堂回營之後,便叫來楊清抱怨——楊清是大都督未來的假連襟,方便透過他給大都督遞話,壓制甄隨。而楊清本來人就精明,自從跟貓兒定婚之後,軍官學校中的課程只是敷衍罷了,把多半精力都花在了研究士人禮儀和朝廷制度上面——我既得此婚姻,將來肯定會高升的呀,則與高官們交接,豈可不懂禮儀、制度——由此略一沉吟,便咂摸出了其中的詭譎來。
他對王堂說:“甄將軍本為大司馬將吏,雖受朝廷名號,其實升賞黜陟,一由行臺。如今朝廷非因大都督所請,便拜甄將軍為公,拉攏之意甚明。且若諸將皆受升賞,也就罷了,獨升其一人,恐有分化我軍之意……”
他猜得一點兒也沒錯,這正是荀組設計要開始挖裴該的牆角,而荀崧的驟然去位,便造就了最佳契機。
不久前日落復升,天象示警——當然啦,究竟示的啥警,沒人知道——按照漢代以來的慣例,天子要下罪己詔,三公要引咎辭職。不過這終究不是什麼日食、月食或者“熒惑守心”之類傳統大凶之兆,歷史上出現得也少,無前例可援,所以天子就不必罪己啦,三公你們瞧著辦吧。
荀組唆使朝臣上奏——朝內中級官吏,多半是他的黨羽——要求三公避位,矛頭直指梁芬。
目前朝中重臣,首推荀、梁——至於大司馬裴該在關西,管不大著,驃騎大將軍祖逖則用兵在外,你總不好陣前易帥吧——則若荀不避,那就得梁避了;而荀組密植黨羽,搶先發難,他本人想繼續佔據高位,而獨轟梁芬下臺,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梁芬為此深感惶恐,忙與荀崧商議,荀崧說那不如我避位吧,司徒還當繼續留在朝中。
此前荀景猷升任尚書令之時,他就知道自己這個位子做不長,長則兩年,短則半歲,估計便要遭受攻訐下臺。那既然去位不可避免,不如藉此天象示警的契機,還能走得相對風光一些。
於是歸咎於己,說太尉、司徒,並不直接管理朝政,政府實權領袖,還得算我這個尚書令,則我理當辭職。
其實東漢之時,三公就已經靠邊兒站了,位份雖尊,多不掌權,仍然每逢上天示警,還要被推出去做擋箭牌,從沒聽說過實權的大將軍錄尚書事因天象而避位的。但荀景猷既然主動表態了,眾人自然順水推舟,以免造成朝局太大的波盪。
對於荀組而言,反正荀崧也是西黨魁首啊,扳不倒梁芬,扳倒他也是一樣的。
荀崧去後,暫不命尚書令,則二僕射、六尚書之中,西黨殘餘的就只剩下梁允和殷嶠了——左僕射華恆漸有騎牆之象——荀組趁機與祖納等人合謀,給正好率兵前來陛見的甄隨玩兒了這麼一出……
https: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