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距離,此三津距離洛陽,不到四百里地,軍行十日可至,也比從三津到襄國更近一些,以當時的通訊條件而言,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的,而且其後物資運補,並不算太過遙遠、繁難。其次是地理狀況,黃河上的津渡有限,尤其數萬大軍北上,為了保障後路,是多半要取津口而渡的,不可能找隨便什麼地方放舟或者搭建浮橋——況且不是任何地點都能把浮橋給搭起來的吧;加之三津之間,相距不過一二十里,便於統籌、呼應。

大軍渡河,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字,要在敵人還沒能反應過來,及時將重兵集結於岸邊之時,便儘量渡過更多兵馬——由此而觀,這三津乃是黃河上最容易被突破的津渡。

張賓希望能夠將晉軍封堵在黃河以南地區,最多讓你進至河內——因為孟津兩岸,皆在晉人手中,你根本就堵不住啊——則王陽等據河內東部各城而守,足以阻遏晉軍東出之勢相當長一段時間,方便己方從容佈置。而一旦晉軍自三津涉渡,進入汲郡,便有可能切斷河內與襄國之間的聯絡,則王陽等軍孤懸在外,其勢便岌岌可危了。

所以他駐兵朝歌,主動派人去勘測三津的水文,似有欲自三津南渡之意,就是警告祖逖:我已然有所防範,你別來了,且另謀良策吧。

張賓卻沒有考慮到,可以純用船隻不經津渡而運送兵員……

銅關本身是有做津渡的地理條件的,但其對岸——南岸——則崖高水湍,不能系舟,故而張孟孫並未放在心上。他的盲點,在於不相信,或者此前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用舟船也可以載運大軍團。

想當年石勒在渭濱,打算沿水而下,直取徐方,圖謀建康,就臨時捉人造船,才剛造好不多,便被石虎一火而焚了,可見羯軍對於水面作戰乃至只是簡單輸運,都是很不熟悉的。祖逖則不同,雖然也是北人,卻在建康呆過一段時間,進而又得知裴該使陶侃以舟船運兵,潛出陰溝水後,摧破劉乂,故此既守洛陽,便對附近河段的水文進行了仔細勘測,確定了水上行軍的可能性。

就此促起不意,順利拿下了銅關,張賓聞報,便欲急往復奪。大將郭黑略建議說:“我軍不如實自三津涉渡,南攻濮陽,以調動晉師……”

張賓搖頭道:“此議不妥——前日遣人探測三津水文,便得報對岸晉軍,會兵於河岸之上,多造堡壘,已有所防範,恐怕大軍頗難涉渡……”這也是情理中事,我假裝欲自三津而渡,對方又豈能毫無防備呢?

隨即又指點地圖,對郭黑略等眾將解釋道:“且即便大軍得渡,攻入濮陽,固然兗北之地,可以任我縱橫;但若欲前向洛陽,直搗敵之腹心,以迫使晉人放棄銅關回援,則尚有五六百里之遙,且滎陽、成皋橫扼其間,過之不易。於此同時,祖逖乃可將主力自銅關登岸,一馬平川,直指襄國!”

郭黑略道:“晉人怯懦,司馬鄴年方弱冠,則我軍逼近滎陽、成皋之間,彼必然召回祖逖。反之,襄國有天王坐鎮,即便祖逖逼至城下,亦無所懼也。”

張賓還是搖頭,說賬不是這麼算的——“即便晉君臣懼我,除非我得逾成皋關,真正迫近洛陽,否則可召裴該自關中來援,何必遽命祖逖班師?至於天王自然不畏祖逖,但若我腹心之地,皆為晉寇所蹂躪,即便大軍在前方取勝,後援必將不繼,安能長久啊?且若祖某自汲郡西向,與李矩夾擊鎮西(王陽拜鎮西大將軍)等,河內勢難久守……”

總而言之,既然被敵人搶了先手,攻我之必救,而我又沒有合適的“劫”反擊回去,那就只有前赴銅關,見招拆招啦。

於是張賓急命在三津假裝勘測水文、蒐集船隻的小股部隊,急沿河岸去救銅關。至於朝歌的主力,則以郭黑略為先鋒,全軍開拔,自北道而向汲縣。

從朝歌到汲縣,百餘里地,兩日便至,同時得報,從三津過來的部隊已被晉人擊退。郭黑略先入汲縣,乃分派部屬鞏固城防,並安排大軍入駐事宜,自將兩千精銳南下,直取銅關。

在他想來,銅關的晉兵數量不多——前日激戰,雖在黑夜之中,很難分辨敵軍數量,但逃歸的敗兵不約而同地指出,運兵的晉舟不過二三十條而已。在郭黑略的概念裡,船嘛,最大也不過能裝一百來人,則二三十船,連水手帶步卒三千頂天了。所謂銅關,不過岸上堡壘而已,除了南面臨河,難以靠近外,別無險要可恃,我就算攻不破,逼得晉人不敢露頭總不難吧?則只要控扼住了銅關周邊地區,晉人再有增援過來,他還能往哪兒擺?

於是直迫關前,隨即聽得一聲鼓響,關門大開,晉軍絡繹不絕地殺將了出來,其數不下四千……

郭黑略當場就傻眼了。

並非祖逖的主力已然抵達,而是魏該本就帶了將近五千人奇襲的銅關。

魏晉之際,中國的造船技術攀上了第一個高峰,出現了名為“樓船”的龐然大物。根據後來《晉書·王濬傳》記載,晉武帝司馬炎圖謀伐吳,命王濬在蜀中修造戰船,沿江而下,“濬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也就是說,光一條船就能裝載兩千多兵卒!

真若有這種“大船連舫”,估計魏該光靠這二十條船,就能把晉軍主力全都送過來,而不必要再去向祖逖求取增援了。

後人或以為此數字純屬誇張,水分太多,其實考究當時的技術,更因應所需條件,就知道可能性很大了。關鍵是此船行之於江,江上風浪有限,所以裝載多了,重心難穩的問題可以一定程度上忽視——不過此等樓船,仍可能因江風而傾覆,東吳大將董襲就是這麼死的……

其次王濬是做“連舫”,也就是把幾條大船左右連綴起來,就彷彿裡的“連環計”一樣,所以才說“方百二十步”,其上能夠跑馬。則具體到每一條船,載兵數量就絕對沒有兩千人那麼恐怖了。

根據《三國志》所載,孫權曾發兵討伐黃祖,黃祖“橫兩蒙衝挾守沔口,以栟閭大紲系石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飛矢雨下,軍不得前”——也就是說這種蒙衝艦,不考慮航行問題,極限載兵可達五百,估計這才是當時江上巨舟的普遍規模。

而如今魏該所乘樓船,雖然不如黃祖蒙衝,又要考慮航行問題,必須多載水手,以及部分軍需物資,卻也每舟可乘兩百五十兵,總計五千,悉數登岸而入銅關。

https: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