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楊清率兵來至兵部,早有小吏迎上前來,拱手道:“楊中尉請即入部,所部兵卒隨我前去安置。”

楊清跟這小吏交接畢了,便即獨自一人,邁入兵部大堂。兵部掾辛攀並未接見,只命副手出來,核對了楊清的身份之後,指示他:“大司馬早有安排,中尉既入長安,則當前往軍校就學。”

楊清聞言,不禁發愣:“軍校又是何處啊?”

要說這“軍校”,還是在長安官學建成後不久,裴該與陶侃、郭默、辛攀等人商議,新設定的機構,其主要目的,一是便於諸將交換和總結戰場經驗,二是培養中下級將領。

裴該原本就規定,凡隊長以上,欲升遷者除上官推薦和計功外,還須識文斷字,並且經過考核,不過無論習字還是考核,都在本營內部完成。等到三軍大調整、大整訓,復設定軍銜制以後,裴該就又考慮,或許只有透過集中學習,使自己能夠直接影響甚至於掌控中下級軍官,才能夠真正地避免諸軍、旅軍閥化傾向,本大都督也才能牢牢地把住統帥權吧。

於是即在長安城內,闢地建立軍校,不但有升遷希望的軍官都須入校作短期培訓,其他軍官也都要輪流從學,總結和交流過往的經驗,並且瞭解最新的軍事技能。別的不說,如具裝甲騎、虎蹲炮等新軍種,都有什麼特性,臨戰之時應當如何與之配合,這都不是將領臨時一拍腦門兒就能琢磨出來的事兒啊。

計劃擬定後,便任命熊悌之擔任軍校“校長”。

裴該這也是給了老熊一個合適的去處。大司馬三軍中,雖多百戰良將,終究五指長短不齊,難免有幾個拖後腿的——普遍認為,高樂、熊悌之與周晉最劣。不過三人的情況不盡相同,高樂和熊悌之俱都怯懦,但老熊因勢所迫,尚能勉強建功;至於周晉,純屬運氣不好……

此前熊悌之自武都郡率部歸來,裴該見其軍,尚算嚴整——說明老熊於治軍方面,還並不算太過懈怠——但觀其人,就不禁深深地皺起了眉頭。是勇是怯,固然在臉上瞧不出來,但短短數月不見,熊悌之竟然又胖了一圈兒,若說甄隨榔槺如熊,則熊悌之簡直就是豬了……還不是野豬,是養足了膘待宰的家豬!

裴該當時撓撓下巴,心說這老熊如今的形貌,卻有些眼熟……再一琢磨,對了,是在平陽城內縛住的劉驥!三層下巴,腹大若懷四胎,這個樣子可怎麼上戰場啊?

固然真正的勇將,都得甄隨那般肥滿,後世身材勻稱的健美先生,其實倒未必能打。但事不可極,腿比旁人粗兩圈就算到頂了,這肚子比旁人整厚一圍,兩條腿怎麼支撐得起?肯定在活動上,和精力上,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啊。而且你瞧老熊的坐騎精疲力竭,垂頭喪氣的,多麼可憐……

諸將亦每言熊悌之不堪用,但裴該實不便將其徹底投閒置散——終究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且“徐州有一熊”的歌謠還在軍中傳唱,即便奪其兵權,也應該換個不重要的位置,讓他可以繼續發光發熱。

於是便命熊悌之擔任軍校校長,直屬行臺司馬,負責軍校庶務。他若是樂意,也可以挺著肚子去給軍官們上上課,緬懷一下自家從前在陰溝水畔的“豐功偉績”。

裴該倒不怕熊校長將來桃李滿天下,從而尾大不掉,終究老熊沒有常公的野心,而他裴大都督也非孫醫生,完全對軍事一竅不通,即便去軍校也只能空話連篇,只是宣講主義。

至於高樂,日益頹唐,尚且不如熊悌之,裴該正在考慮如何安置他,突然間便有機會從天而降——陶瞻又自漢中前來,為周訪向長安請求增援。

此際裴該已經徹底打通了與漢中和涼州的聯絡途徑,三方假援助、賞賜之名,實際上大搞易物貿易,可以相當程度彌補關中的不足。不過陶道真此次來,並非請賜軍器、馬匹,而是希望行臺可以派一員將領前往漢中,去協助周訪練兵。

此前周士達發兵西進之初,就聽說裴該於河橋以寡擊眾,大破胡軍主力二十萬,不禁顧問陶瞻等人,說:“大司馬三軍,竟然如此精強乎?我若有此強軍,何愁巴賊不破啊?且即王處仲,也不敢再來謀我矣。”等到奪佔了漢中,遣陶瞻北上去聯絡裴該,以糧食交易軍械,陶道真返回南鄭後,備言大司馬三軍果然訓練有素,士飽馬騰。周訪就又問了:“然則大司馬究竟是如何練成此軍的,卿可向乃父探問過了麼?”

陶瞻搖頭,說我倒是問過了,但我爹不肯多說——而且我並不擅長軍旅之事,就算我爹肯仔細講解,也未必能得其精髓啊。他建議周訪直接寫信給陶侃,探問其情。

周士達仔細想了一想,微微搖頭,說:“不可也……”陶侃從前在江南,他的兵馬跟我的部隊,素質差不太多,他練兵、用兵的手法,我也都很清楚;故此大司馬三軍之精強,必非陶士行之力,而是裴大司馬,或者他身邊什麼高人的指點。則練兵之道,既非陶士行的專利,他當然不方便向你我透露啦。

你以為是個人,只要物資充裕,都能夠練出強兵來的麼?其中必有秘術,豈可輕易授人?

因而仔細考慮過後,周訪就派陶瞻再跑一趟長安城,向大司馬請求,說我軍中將吏不足,練兵無方,希望您能夠派一兩員戰將,前來漢中督導。周訪之意,大司馬若是不藏私,自然會派人來授我練兵之法;其若藏私,我只好打消這個念頭,但請員將過來,也方便將來居中聯絡——多幾張嘴吃飯而已,我又不是請不起。

裴該本人倒並無藏私之意,而且實話說,他在練兵方面並沒有什麼秘辛,基礎全都是跟祖逖和陶侃學的。但在軍隊組織建設、思想教育方面,倒是頗有所長,他也曾經詳細對祖逖講解過,只是以祖士稚的眼界和能力,只能部分吸收,用之於本部親軍而已。

所以他真不擔心自己的法子被周訪給學了去,一則並未將周士達當作潛在的對手——汝若仍在江南,還則罷了,既入梁州,就在我眼皮底下,透過一段時間的互通有無,我不信你仍然死保司馬睿,而不肯從我之命——二則漢中保障關中的南線,地位非常重要,他也希望周訪可以長守此地,甚至於更能進取成都。

因此當即便應允了陶瞻所請,順勢把沒用的高樂給派到漢中去了。

高樂雖然怯懦,終究是跟隨自己的原從班底,自己治軍都有些什麼手法,他再明晰不過啦。周訪若使高樂將兵出征,八成會壞事,但若只是請其練兵,甚至於只是求教,而並不讓高樂親自插手練兵事——這是大有可能的——則關係不大。只要安排妥當,廢物也是可以利用的嘛。

https: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