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信物(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此宮中少數宦者,只備粗使灑掃,以及服侍皇后、太子、皇女——安娘也已經被接到了洛陽,因其年幼,尚未正式冊封公主——罷了,裴該則於起居只用宮人,於公事只用士人。由此正常男性而得到隨時進入內宮資格的,數量不在少——當時的宮掖制度本來就沒有後世那麼嚴格——裴熊也不算是特例。
裴該這一日,乃是因為拓跋頭的死訊,已由賀蘭部遣人正式通告了洛陽方面,因而才特召裴熊入宮覲見,問他:“卿可要朕為卿舅父報仇麼?”
裴熊畢恭畢敬地回答道:“雖是遠親,終曾養護小人,如何不願為他報仇?這分明是靄頭設謀,暗害了拓跋頭,卻向朝廷扯謊,敷衍塞責。然而國家方謀攻美稷,不克遽向西拓跋,且尚須西拓跋牽制東拓跋,小人不敢以私情而誤國事。一切都由陛下裁斷。”
裴該笑說我跟你講過多少遍了,你是我的臣屬,不再是我的家奴啦,幹嘛一口一個“小人”哪?應該稱“臣”才是。
裴熊答道:“小人荷陛下之姓,為陛下之奴,非自今日為始。不管陛下是不是天子,小人都是陛下的奴僕。”
裴該一板面孔,反問道:“我今貴為天子,男僕唯有宦者,難道卿願意自割入宮,來侍奉朕不成麼?”
裴熊聞言,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固然以他的出身習慣和文化水平而言,會覺得所謂君臣不過是主僕的另外一種表述方式而已,本無區別,奴僕身家性命俱操主人之手,又何必假腥腥自命為“臣”呢?但即便他願意為裴該效死,於自己割掉那話兒,從此做不成正常男性,還是覺得肝兒顫,根本不可能下此決心啊。
裴該見其窘態,不禁哈哈大笑,正在此時,宮門來報:“樞部候變司郎中王貢,於闕前請謁。”
裴該聞言,精神不由得一振,心說王子賜此去數月,這肯定是帶回來了姑母的訊息啊,於是急命覲見。王貢進入殿中,先大禮參拜,順便請罪,隨將前後經過,備述一番,並言:“臣已將徐瑋押至洛陽,專候陛下審問。”
裴該聽說裴氏不肯過江,多少有些失望,同時也擔心是王貢或者徐瑋在扯謊,便即命召徐瑋。徐瑋著罪人之服入覲,叩頭請罪,先把救出裴氏祖孫的經過又再重複了一遍——著重細節,以便取信於天子——隨即便將一直貼身儲存著的那個紙卷雙手呈上。裴熊尚未離開,仍然侍坐,本能地就越俎了侍從的職責,代為接過;裴該從他手裡拿來,展開一瞧,見上面只有十二個字,分右左三列:
“處子非今
鳥落
唇相濟不相值”
他當場就愣住了,隨即眼圈一紅,幾乎垂下淚來。
王貢、徐瑋偷眼觀瞧天子的神情,都不禁暗中舒了一口氣,心說天子果然能夠辨識其中含義啊,就理論上而言,裴氏不會故意說我等的壞話吧。
裴該強自按捺胸中澎湃起伏的浪潮,手捏著紙卷,緩緩抬起頭來,先朝王貢頷首:“卿此行,雖然未盡全功,亦不負朕望。”然後又轉向徐瑋:“卿雖從逆,然能幡然改悔,復脫吾姑母於龍潭虎穴之中,其功不但能夠抵過,且朕必將重賞。”
徐瑋磕頭道:“臣不望賞賜,但求繼為陛下克盡忠職。”這意思,是求官了。
於是裴該就吩咐裴熊:“卿可領徐卿下去,好生安置,以待朝命。”根據朝廷制度,越是小官,越不應當由天子親命,而必須走吏部的程式,則徐瑋所立功勞再怎麼大,也總不可能直接提到三品以上吧?對此皇帝只要表個態就成了,無須,也不能夠當場就封官許願啊。
臣僚們退下之後,裴該一人獨坐,仍舊手捏著那張紙,反覆摩挲,唏噓不已。
他自然記得,當初在羯營的時候,自己曾經寫過同樣的一張紙條,悄悄遞給裴氏,用拆字法傳遞“姑姪齟齬”的用意……裴氏當時應該是把那張紙條給燒了,如今自己手裡的,分明是裴氏本人的筆跡。
但是徐瑋說了,裴氏並非臨時寫就,而是一早就揣著紙卷呢,就理論上而言,她不可能提前考慮到要給徐瑋個什麼東西以取信於自己。也就是說,姑母是日夕思念於我,乃仿寫舊日隱語,方便睹物思人吧……此恩此情,何以還報?
荀皇后主掌六宮,則王貢入覲之事自然瞞不過她,聞得稟報,估計是有了姑母的訊息,於是也匆匆來見裴該打問。進來一瞧,只見皇帝捏著張小紙條,正跟那兒垂著腦袋,似在落淚呢。荀後嚇了一跳,忙問:“姑母無恙乎?”
裴該抬起頭來,瞥了妻子一眼,緩緩點頭:“姑母無恙,唯不肯過江來與朕相會。”
荀後舒了一口氣,對於這般結果,她倒也是有所預料的,因而安慰裴該說:“姑母終究是司馬家人,南北方爭之時,實不便北上來見陛下,亦在情理之中——易之於吾,也會是同樣的打算。吾料司馬睿即便殺其親子,亦不敢苛待姑母,陛下勿憂。”
隨即就問了,您手裡那是什麼玩意兒啊。
裴該把紙條遞給荀後,緩緩說道:“此姑母親筆付朕之字也。”
荀後接過來,瞧了老半天,不明所以。再問裴該,裴該卻只是搖著頭索回紙條,不肯解釋——他心說老婆你力氣是很大,心眼兒也不少,但學問上就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兒啦;想當初我將這樣的紙條付於姑母,她很快(其實未必很快,純出裴該腦補)就琢磨明白其中含意了。
荀後不情不願地把紙條抵還給裴該,心中不禁隱隱的有一股酸潮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