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遐初任西戎校尉之時,就和裴該有過一番長談。裴該首先鼓勵他,說:“今雍、秦二州,晉人多離散,而西戎更繁衍,附晉可安,若附胡寇,一人倡亂,恐諸郡並陷——是以欲定關西,必先定氐、羌,我於卿有厚望焉。”然後問遊遐,你認為應該怎樣安定這些境內外族呢?

遊遐回答說:“彼等本亦我晉子民,唯地方守牧多目其為異類,寡恩盤剝,遂起異心。今當以寬仁待之,使晉戎俱安,再檢其精騎為用,始可東伐胡寇。”

裴該搖搖頭:“卿但得其一,不得其二。”隨即解釋說:“異類本屬異類,與我中國人心腸大不相同。若其散處,且編戶齊民,乃可漸漸化之為中國人也。然而彼等多聚族而居,各有酋大,如晉人中世家大族,多田畝、依附,甚至並縣連郡,等若割據。然而晉天子在,世家可得仕乃安,即胡寇來,亦多資料塢堡而拮抗之。西戎酋大則不然,在晉難有進身之階,在胡可為將相,則胡寇若來,必陸續而降……”

遊遐皺眉問道:“以明公之意,難道欲開啟戎人仕官之途麼?”

裴該笑道:“命羌酋氐長為將軍、校尉,此亦歷代羈縻之意,然而終不能得實授,仍守其部而已。彼等若有忠心向晉,且才能有可觀者,我也可薦舉入朝,然必不能多——豈朝廷為我一人之朝廷乎?豈天下為我一人之天下乎?即便天子亦不能為此,否則必致中國人離心背德。我適才所言,是雲彼等天性不安,非欲簡拔之也……”

後來隋唐盛世混合百族,無數外族乃至外國人也都能入朝為官,則境內外族造反、紛亂之事,不是比漢、晉要少多了嗎?至於安史之亂,表面上是胡亂,其實是重鎮和僱傭兵為亂,你且看安、史二人麾下,超過半數不全都是漢將、漢兵嘛。

然而這是經過了漫長而黑暗的南北朝時期,各部胡族逐漸融入中華民族,才能夠形成的一種開放的心態,如今還沒有那份土壤,若強要植花,必生毒草。再者說了,即便我能不把氐、羌當蠻夷乃至野獸看,朝中其他人呢?我手下很多人呢?社會環境、輿論就擺在這兒,若欲逆潮流而行,即便我是皇帝,估計也會受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吧。

別的不說,晉人世家大族,就肯從手心裡漏出點兒權力來,交給外族嗎?連給寒士他們都不肯哪!

裴該想要趁著這段世家遭受嚴重打擊的亂世,逐漸把部分寒門也拉進統治階層,說白了就是要擴大統治來源,加強上層的流動性,只有這樣,政權才有可能穩固。不過這必須溫水煮青蛙,緩緩圖之,在取得一定成效之前,我哪還有精力和力量去包容那麼多外族?

後世網路上某些人叫囂,說要殺盡外族,這倒是一勞永逸的去根之策,但問題是,即便裴該勉強可算個民族主義者,但絕非種族主義者,不願意搞種族壓迫乃至種族滅絕那一套,這殺盡外族也沒有多少可行性啊。即便冉閔那屠夫,把刀子指向人數最少的羯族,不也沒能殺完麼?反倒把自己的統治根基給徹底挖斷了。

故此裴該是這樣指點遊遐的:“我長遠的規劃,是將境內外族,凡農耕者,皆編戶齊民,徐徐更其風俗,等若中國;凡遊牧者,分割其部、限定其地,使中國人牧守之,而非各部酋大統領之。然而此皆後話,今天下未定,不可遽施新政。

“且昔曹操分匈奴為五部,欲消化之,若假以時日,或有成效。可惜晉朝不……諸王內亂,遂使胡寇重新嘯聚,釀成大禍。是以亂世之中,於西戎亦當如卿所言,撫愛之,羈縻之,並借用其力。

“然而卿當知道,此非長久之策。且西戎與中國人心不同,常畏危而不懷德,何也?遊牧之眾,本皆剽悍,若非聚居,難以活命——不似農人但予其田土,年歲不大荒,皆可餬口——是故各部酋大,暫時不可裁撤。然而亦當洞悉其內情,挑唆其矛盾,不可使一夫倡難,百部應從。

“總而言之,卿須恩威並用,且徐徐分化瓦解之,使彼等知附晉乃可得活,離晉則自相殺伐,無人可全。循此二道做去,西戎乃可得安。”

裴該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遊遐治戎,主要還是施恩,只挑幾個實在不肯低頭的——比方說虛除權渠——開刀,以戎制戎。也不知道遊子遠這本事是怎麼練出來的,就理論上而言,在原本歷史上他撫安戎亂,翦滅虛除,不會超過今天十年的時間——再十來年劉曜就死了啊。這十年時間,一個人的才能就會有很大飛躍嗎?說不定遊遐如今就很能打了吧?

故此裴該才交付給遊子遠以鎮定西戎的重任,因為手邊沒有更合適的人可用了,而撫戎、用戎,則是平定關西的重中之重。但在初命之時,他必須跟遊遐把話給說清楚,我不希望你安定西戎的結果,是反使外族坐大,到時候什麼苻氏、姚氏,都能夠坐鎮一方,子孫還有天下之望!

在得到了裴該的教誨後,遊子遠就想出了這麼一招,先把西戎各部都聚集起來,然而自己故意不露面,讓他們互相掐——透過軍大的通風報信,如今哪部和哪部有仇,哪部和哪部親附,遊遐都已然掌握得八九不離十了。就目前看來,西戎中尚無可以振臂一呼,多部雲從之輩,此後只要保持均勢,勢大者打壓,勢弱者扶持,應該可以防止裴大將軍擔心的局面發生吧?

不過有這幾天也差不多夠啦,如軍大所言,遊遐若是再不露面,說不定聯軍就要星散。因此遊遐就於當夜悄悄離開了軍大的營壘,然後在野外兜個圈子,第二天假裝才剛匆匆趕來。陳安、王該等聞報,急忙率各部酋大、將領出營相迎,讓入大帳。

進帳之後,遊遐老實不客氣就奔了主位了——他的官職最高啊——隨即環視眾人,問道:“朝廷召各位來,是為攻伐彭夫護,何以蹉跎數日,不肯進兵啊?”

軍大趕緊開口幫腔:“因無統帥,於如何進擊事上,眾議紛紜,莫衷一是,故而……”

遊遐面色一沉:“既然如此,汝等看我可為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