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崇山遭遇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鐵弗部首領烏路孤,歸漢後被賜姓劉,改名劉虎,封為樓煩縣公。
去歲劉曜在高奴,卑辭厚幣,請劉虎率兵來侵擾馮翊,劉虎率數千精騎傲然而來,卻為陶侃所敗,旋即又傳來拓拔鬱律趁機掩襲肆盧川,其弟劉路孤已降的訊息……走投無路之下,劉虎只得依附劉曜,成為其麾下之將。
可是等到劉曜進入平陽秉政之後,卻並沒有因此而升晉劉虎——也是因為劉虎的職位已經很高了,不便再升——劉虎難免心生怨望。在他想來,倘若當日不是從了劉曜所請,我又怎麼會丟到了老家,被迫要寄人籬下啊?則我付出了那麼大的犧牲,劉曜你起碼也得封我個王爵吧……
反正我已經姓了劉了,又如何做不得王?
劉聰、郭猗,遂趁機遣人拉攏劉虎,欲使其為己所用。等到今日劉曜陳兵於宮門之前,劉聰知道唯有一戰了,便急忙召聚禁軍,同時遣宦官從旁門潛出宮外,去聯絡非劉曜一黨的公卿大臣。
關鍵也是劉聰偽作每日沉醉,郭猗傳遞假訊息,既然瞞過了劉均,劉曜又豈能不上當啊?就此雖然逼宮而陣,卻還並沒有做好全面開戰的準備。在劉曜想來,我只要威嚇一番,則禁軍自然開門迎降,我直接衝進去把劉聰從榻上揪下來,不管他是清醒是酣睡,把著手蓋上章,直接下詔退位,不就齊活了麼?
就此難免有所疏失,被一群宦官潛出了宮外,趁著郭猗拖延時間的機會,叫來了劉虎等人。
劉聰所寄望的外援,一是劉虎,二是他幾個成年的兒子——如河間王劉易、彭城王劉翼、高平王劉悝等——這些藩王雖然被剝奪了兵權,禁足府中,終究連部曲帶家奴,也各能召集起數百甚至上千人,集結起來就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了。
因此特意急草詔書,命劉虎率鐵弗兵討伐劉曜,許諾事成之後,即加封其為廣平郡王。劉虎貪圖王爵,當即點集兵馬,來攻劉曜。
劉聰也是打老了仗的,雖說最近幾年來一直居於深宮,武藝基本上全都放下了,但戰場直覺終究還在。一見鐵弗兵殺來,他當即下令,開啟宮門,全軍殺出。劉曜軍遭到前後夾擊,又是在京都街道上,難以排布大陣——就算宮前的銅駝大街再如何寬廣,終究還只是一條道路而已——不禁大亂。
戰約兩刻,劉曜大敗,平先衛護著他突圍而走,逃歸雍王府邸,羊彝開門接入。劉幹、呼延謨等盡皆跑散,大將劉黑卻死於亂軍之中。
隨即諸王亦將兵來合,與鐵弗兵及部分禁軍,團團圍住了劉曜府邸,四面攻打。劉曜指揮士卒抵禦,同時問左右:“劉嶽何在,難道也叛了孤不成麼?”
劉嶽是劉曜的親信大將,受命護守各處城門,劉曜才開始進攻禁宮的時候,就已經派人前去傳令,要他分一部兵馬前來增援。然而劉嶽認為以劉曜之兵,足以攻破宮禁,自己手裡捏著兩萬多戍守兵馬,最好謹守城門,勿使天子或諸王逃竄,故此並不熱心,行動遲緩。
其後不久,便有朝廷公卿來找到他,出示劉聰的手詔,請他倒戈以討劉曜,許諾事成之後,也封以王爵。劉嶽不見此詔便罷,既見詔書,不禁大急——“天子既有餘暇下詔,且命大臣持以見吾,可見大王之勢兇險了!”這才親率兵馬,來救劉曜。
因為訊息滯後,他一口氣就殺到了宮門前,劉聰倒是並未出宮,聞報大驚,急忙下令,再將宮門緊閉,禁軍二度上牆御守。劉嶽即於闕外高聲問道:“雍王何在?”劉聰使人誆之雲:“已授首矣,則汝不即拜伏請罪,更待何時啊?”
劉嶽不禁嚎啕大哭,好在隨即就有人來報,說雍王戰敗,退歸府邸去了。劉嶽這才急匆匆率部離開宮門,前來相救劉曜。雙方對戰,那些諸王所部多是臨時拼湊的部曲、家奴,組織渙散,驟遇劉嶽之軍,竟然一觸即潰,連累了鐵弗兵也大敗而走。
諸王與禁軍匆匆逃歸禁中,閉門緊守。劉虎卻不入宮,稍稍收攏兵馬,便轉身去佔據了宮城北面的大夏門,與禁中呈犄角策應之勢。朝中百官半數緊閉府門,不敢出外——多以故晉文吏為主——三成率奴婢、依附來助劉曜,兩成進入禁宮,護衛劉聰。
就此平陽城徹底化作了修羅殺場,雙方每日對戰,伏屍遍地,乃至於縱火攻敵,導致城內半數房屋俱化灰燼。百姓們全都攜老帶幼,想要逃出城外去避難,卻被劉嶽或劉虎下令緊閉城門,一個不放,甚至於揮刀趕殺百姓,無論婦孺,不退即斬……
其間劉幹率軍佔據了武庫,但庫中殘餘兵器卻不足千柄……劉虎使一部佔據了太倉,刮地三尺,只得糙米數百斛而已。於是雙方各闖大戶乃至公卿宅邸,拆屋做兵器,搜糧為軍資,間中殺害無辜、奸**女之事,層出不窮,無可遏制。
劉曜方面雖然因為兵數較多,佔據了上風,但劉聰嚴守宮禁,劉虎悍御大夏門,使得他一連三日皆不能得手。眼見局面如此混亂,劉永明不禁喟嘆道:“倘若子平仍然在生,必不使局勢至於今日……即至今日,亦必能有化解之策啊!”
參軍臺產提醒他說:“烏路孤既佔北門,天子乃可遣人出外,召喚劉粲北上。計點時日,倘若劉粲急行而來,三五日便至城下,乃與天子合兵,我等必無勝理啊!大王還當早作籌謀才是。”
劉曜頓足道:“都是汝等勸我往闖宮禁,乃至於此……如今尚有何良策可謀啊?”
羊彝急忙辯解道:“即便大王不闖宮禁,以天子心性,既使郭猗謀害劉子平,其圖大王,亦不過這數日間事耳。大王今先發制人,尚且不能遽克宮禁,倘若後發而為人所制,更不知當如何是好了。”
大將劉嶽建議道:“臣請將一部兵馬,出城以御劉粲。劉粲所部皆敗戰之軍,又糧秣不足,或能於路摧破之,如此,則天子失了外援,軍心必亂,大王戰勝可期。”
劉曜搖頭道:“劉粲兵馬再弱,終究有數萬之眾,倘若我有勝算,早便使卿等率師南向臨汾、絳邑之間矣,何必等待今日啊?今我內敵天子、烏路孤,而再謀外御劉粲,最多不過發五千兵去,能有幾成勝算哪?”
劉嶽指點地圖,分析道:“倘若不急發兵,南御劉粲,待彼直逼城下,則大王絕無勝算。若急發兵,平陽南五十里有崇山,正扼汾水東岸,倘能恃險下寨,便三千人亦可當五六萬眾……”
劉曜手捻鬍鬚,注目地圖,半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