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老驥伏櫪(第1/2頁)
章節報錯
陶侃的次子陶瞻,時在其岳丈周訪軍中,屯駐襄陽,把正牌荊州刺史王廙逼得只好躲去了新野。
本年正月,朝命下達,加周訪南中郎將、梁州刺史,都督梁益軍事,命其剋日發兵,進取漢中;同時還命王敦率江、湘之卒溯江而上,攻伐益州,以為周訪之策應。
周訪便召女婿陶瞻,及二子周撫、周光前來商議。
周撫就說了:“此非朝廷之命,而是王處仲之計也!”
他說王敦謀圖荊州已久,先是找藉口解除了陶士行的兵權,把他逼過長江去,繼而又答應在剿滅杜曾之後,即任命父親為荊州刺史,卻臨時變卦,改命王廙……
“王處仲欲逐我父子,而使王世將(王廙)全領荊州,其謀久矣。是故前諷阿爹往救寧州,計不得售,覆上奏朝廷,欲我父子伐梁。自古以來,唯得巴蜀,可以順江而下,威脅荊襄,豈有逆流而能成功者?此亂命絕不可受!”
陶瞻卻道:“雖知是亂命,終非王處仲之命,而是朝廷詔旨,豈可堅拒啊?今當徐徐積聚糧草、兵器,以為敷衍。
“中原未靖,而朝廷卻如王處仲所請,欲用武於巴蜀,不過是大司馬方於關中禦寇,唯恐巴賊趁機出祁山,掩襲其後,乃欲我軍牽絆之罷了。我料關中戰事,或勝或負,皆不可久,比及年中,必有確信,則不必再圖巴蜀了。乃可拖延時日,到時候上奏朝廷,雲軍需不足、天時不利,不可遽伐巴賊,再以厚賂以遺當道諸公,則朝廷必寢伐蜀之議。”
周撫撫掌讚歎道:“道真所謀,甚是穩妥,阿爹可依計而行。”
周訪一直低垂著頭,沉吟不語,由得兒婿們商議,到這會兒才緩緩抬起頭來,瞥了一眼陶瞻,語氣平和地說道:“方才報至,大司馬已於關中大破劉粲矣。”
陶瞻等聞言先是一愣,隨即各自大喜,周光就說了:“如此,正好上奏朝廷,使罷前議。”
陶瞻說不妥——“朝命方頒,豈有朝令夕改之理啊?還當敷衍一二月,再上奏不遲。”
周訪突然間長長地嘆了口氣,面露遺憾之色,兒婿們莫不訝異,就問:“大人因何事而慨嘆啊?”
周訪還是望望陶瞻,沉聲道:“大司馬破胡,令尊時在戎行,統馭三軍,經此一戰,蜚聲海內,胡虜無不聞其名而夜驚。其事業若此,而我卻侷促於江南之地,為王氏兄弟所制,難以展布,豈不可嘆麼?
“且昔陳道元之言,猶在耳畔,則恐去日無多,老驥唯能伏櫪耳……”
陳道元名訓,是歷陽人,天文、算數、陰陽、占候,無不為一時之冠,而且據說最善風角。時當孫吳末年,有謠言說:“庚子之歲,青蓋入洛陽。”孫晧乃自命可以揮師北上,滅晉國而定中原。他找陳訓來測算,陳訓推辭說:“臣止能望氣,不能達湖之開塞。”卻私下裡對友人說:“青蓋入洛,將有輿櫬銜璧之事,非吉祥也。”
——你是能在庚子歲到洛陽去,但恐怕不是去征服晉國的,而是做了俘虜被押解過去的……
吳亡之後,陳訓降晉為諫議大夫,沒過多久便辭職返鄉了。周訪當時年尚弱冠,方與陶侃相交,兩個人就一起去向陳訓求問,請他看看自己的面相。陳訓觀瞧之後,下定語說:“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壽,周當下壽,優劣更由年耳。”
意思是:二位全都前途無量,但陶侃長壽,周訪你就差多啦,所以未來的事業終究比不上陶侃——人活得比你長嘛。
周訪小陶侃一歲,本年也已經五十九了。原本他聽了陳訓的話,還以為自己最多五旬便將辭世——擱這年月,已經能算中壽,而非下壽了,誰想到一口氣活到快六十了。想來陳訓所言“下壽”,是跟陶侃“上壽”相對比而言的,自己不至於短命,但……我真能活過六十去嗎?能活到六十幾啊?恐怕來日不多了吧……
陶侃比我還大一歲呢,真正禍兮福之所倚,被王敦解除兵權,逼過長江,卻得以依附著裴大司馬,在中原自在展布,立下如此曠世之功勳;反觀自己呢,一直在江南剿滅草寇,然後跟荊州一呆數年,受王氏兄弟所挾制,毫無發展的機會。
難道我的事業就到此為止了麼?剩下這不知道能有多長的餘生,就要跟襄陽城裡碌碌無為,最終病死於床簀嗎?
想到這些,周訪又焉能不嘆啊。
陶瞻聞絃歌而知雅意——老丈人這是閒不住,想要去打仗啦,難道他真打算遵從朝廷的詔旨不成麼?當即勸說道:“小婿以為,梁州不可伐也,理由有三:
“其一,山道險狹,進軍為難,即便由沔水輸糧,終為逆行,難以起到奇襲之效,則若賊人據險而守,誠恐難破。其二,李雄在蜀,繼父、叔之餘烈,今又有範長生為佐,根基深厚,難以遽拔;其三,我軍若離荊西上,恐怕王世將趁虛而入,則我退無所依,糧秣無著,必為死局!還望大人慎思。”
周訪點一點頭:“卿言有理。然而,若為國家計,則巴蜀有三必伐:其一,聞李雄在蜀,輕徭薄賦,簡刑約法,今時日雖淺,然若不張撻伐,使彼自在積聚,將來伐之更難;其二,範長生以妖言惑眾,李雄命之為相,散播其邪法,恐蜀民之心將日益遠離中國,非國家之福也;其三,寧州侷促,若不進伐巴蜀,則恐巴氐揮師而南,更侵國家土地。”
頓了一頓,又說:“卿言三不可伐,其實是三難取,倘若容易,朝廷也不會寄望於我了。山道雖險,我有八百部曲精銳,善野戰、能攻壘,且梁州為楊虎所據,非李雄也,其力尚弱,我可趁勢而進;李雄在蜀,根基雖厚,得梁州不過數歲,梁人未必肯從,楊虎亦有反正之望;至於其三——我雖離荊,若使卿留守襄陽,卿可能為我御王世將否?”
陶瞻猶豫了一下,說:“王世將易御,誠恐王處仲將兵來,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