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賓認為段匹磾和邵續都不足為慮,程遐卻心說——未必啊未必,你怎麼知道厭次就沒有足夠的存糧呢?

因為張賓並不清楚蘇峻曾經從海上向厭次輸運過糧草,程子遠主司情報工作,卻隱約打聽到了一些資訊,因為尚在核準之中,故而未向石勒稟報。他這會兒若是將此情報——即便尚無確證——合盤端出,確實能夠打張賓一個措手不及,但問題……沒太大用吧?那老賊滑不留手,很容易便能甩了鍋去。

然若趙公聽信張賓之言,離開襄國,而邵續趁此機會,發兵來侵,都不必攻城破邑,只要軍行超過百里,有威脅我境之意,我到時候就能夠把這條訊息直接扔張孟孫臉上去!

要不要冒這個險呢?程遐故而猶豫了一下,隨即想到:邵續兵馬有限,即便來襲,估計也打不遠,只是癬疥之禍罷了,若能因此而大挫張賓的聲威,甚而使得趙公開始懷疑他的謀劃,那對我才更有利吧。算了,讓你先高興一時吧,我緘口不言便是了。

程遐既然不發話了,張賓之議便即順利透過。石勒親率三千精銳騎兵急援河內,自然要把軍師張賓帶在身邊,至於留後事,就乾脆委託給了程遐。

其實程遐是一文吏,並不怎麼懂得行軍打仗,但一來他自掌情報工作之後,戰略謀劃水平似乎日益見長,二來也是石勒最信任的臣僚之一——或許除了張賓就是他了——豈可不任為留後啊?

程遐之得寵,一個原因是他情報工作搞得不錯,另一個原因是他獻妹於石勒,深受寵愛,甚至於石勒還廢了世子石興,改以程氏所生的石弘為嗣,這世子的大舅,應該不會起啥異心吧?第三個原因,程遐跟張賓鬥得很兇,是個人就能瞧得出來,但石勒反倒樂見其事——一則可不使張孟孫一家獨大;二則麼,所謂“兼聽則明”,這二位見天在我面前爭吵,提出的見解往往相左,我乃可善加取捨,於政事必有裨益。

加上石勒此前往徵幷州之時,南和令趙領召廣川、平原、勃海三郡國數千戶叛投邵續,河間人邢嘏亦聚眾數百,揭竿而起,石勒急於軍中傳命,任右司馬程遐監冀州七郡諸軍事,率軍往討,程子遠算是基本上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那麼這次直接命其留守,也自當無虞吧?

石勒可想不到,他才剛率軍離開襄國,程遐就透過隱秘的渠道,傳訊息給王貢,問他:“歲末年初,君可能使邵嗣祖出城,稍擾我境否?”關於石勒離開襄國的情報,倒是並未透露,但明確表示:“如此,則可挫某人之勢也。”

——————————

裴該在大荔城中整訓兵馬,隔不數日,訊息傳來,郡北的胡軍也皆棄守夏陽城和渡口,盡數逃往河東去了。如此一來,關中地區再無胡軍成建制的兵馬——還有少數敗卒待剿,終屬癬疥之患——裴該這才啟程離開大荔,退返長安。

陶侃、郭默等仍駐原防區不提,另遣陸衍率“蓬山中營”暫向秦州,屯駐在冀縣——終究秦州初定,是不可不留重兵守備的。

離開大荔後,大軍緩緩而行,三日始至下邽。裴該才入城中,尚未來得及洗滌征塵,突然間接到了陶侃傳來的一道急報,他開啟來一瞧,不禁目瞪口呆。

什麼?劉曜竟然離開高奴,揮師東向,進至平陽城下去了?!

這是什麼意思?難道說,劉聰唯恐平陽空虛,石虎或將趁虛而入——石虎奪取西河郡的訊息,裴該也是前幾天才剛收到的——故而急召劉曜還朝入衛麼?然而劉粲與劉曜本不和睦,倘若劉曜還朝,而劉粲恰逢喪敗,雙方勢力此消彼長之下,會不出鬧出什麼亂子來啊?劉聰也不傻,何以行此下策呢?

正在猶疑,門上報說,周晉前來請罪。

裴該召周晉登堂,就見那傢伙一進來,便即匍匐在地,放聲大哭,還連連磕頭,請求責罰。裴該便問:“我命卿棄守夏陽,令可傳到了麼?”

周晉答道:“尚未得令,即因胡勢甚眾,勢不能守,末將因而放棄了夏陽……故此特來向大都督請罪。”

裴該心說原來如此,我還想你究竟何罪之有呢……戰敗喪師,固然是過錯,但因應情勢不同,也當分別處理。胡眾我寡,打輸是很正常的事情——世間焉有不敗之軍,以及長勝之將哪?即便後世那支鐵軍,因為中央指揮不當,導致放棄江西而走,難道那些浴血奮戰的指戰員們,都有過錯不成麼?只為無令而棄城,所以你才前來請罪。

裴該急忙離席而起,伸手將周晉攙扶起來,誠懇地說:“使將軍以孤城、寡兵以當賊眾,其罪在我,將軍何罪啊?”好言撫慰一番。周晉涕淚交流,說:“雖然如此,末將僅僅護守夏陽數日,食糧未盡,便即棄城,且於城外為胡騎掩襲,導致士卒星散,十不存一二,豈敢自稱無罪?還望大都督以軍法懲處末將,以安眾心。”

他曾經連自殺的心都起過,但既然勉強活了下來,便懷滿腔報仇血恨之氣,不打算再去死了。只是自歸頻陽,看諸將對自己多有輕視之意——那些新交還則罷了,竟然連王堂這類老相識都冷面相對——加上最終是由王堂“收復”的夏陽,自己被迫駐守頻陽,都沒能趕上決戰,當真是萬般的懊悔難言。

因而周晉的意思,大都督您即便不殺我,也應當懲處我,否則我不但無面目再見同僚,即便面對那些追隨我苦戰餘生、勉強得活的部下,也都會感覺燥得慌哪。

裴該大致明白了周晉的心思,便即點一點頭,說:“既然如此,卿且率殘部從我歸長安待罪,至於處罰,擇日頒下。”

他已經想好了,不打算有什麼實質上的處罰措施,但是可以等軍銜制一推廣,就把周晉挫下一級去,暫任上尉——其餘各營營督,起碼也得是個少將。如此可平眾議,也可減少周晉的負疚感。

才剛把周晉遣走,便又有急報遞入——裴該心說今兒這事情還真多。

接報來看,原來是對於劉曜兵歸平陽之事,相對詳細的說明。前一封書信乃裴詵在胡漢境內佈置的間諜所偵知,報於陶侃,陶士行親筆作書;這一封卻不同了,署名為“下走解縣薛寧”。

裴該還記得薛寧的名字,想當初密傳劉粲將從夏陽涉渡的情報,就是這個薛寧遣人送來的——只可惜報信人話沒說得太清楚就死了,裴該還在疑惑:為何不是薛濤報我呢?後來才知道,敢情引胡軍西渡,襲奪渡口的,就是薛濤!

揣測起來,有兩種可能性:一是薛濤為劉粲所挾,不得已而導胡軍來襲夏陽渡口,暗中卻使其弟薛寧來給自己傳信;二是薛濤實已降胡,但其弟薛寧仍然心向我晉,乃與其兄分道揚鑣了。

急忙展信細讀,薛寧在其中寫明瞭三件事:一,我兄薛濤實已降胡——至於是不是被迫的,薛寧故意不提——然下走心從王化,不值家兄所為,故而此前密遣人送信於關中,也不知道送到了沒有……

二,劉曜陳兵平陽城下,他不是被召還朝的,而是私歸,且覘其意,有趁亂奪權之心。就目前而言,他還沒能進得了平陽城,靳準關閉四門,嚴守城池,不允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