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高祖必以溺澆之(第2/2頁)
章節報錯
好在每場考試都給足了一整個白天,除非你肚子裡真是空空如也,否則不至於寫不完。
第三日是“策試”,考策論,同樣給了三道題,可以任擇其一。第一道題是論述華夷之辨,第二道題是分析關中情勢,第三道題是比較晉胡的勢力大小,謀求全面制敵之策,也都很有深度。辛攀主試的就是策論,因而這回不敢再炫耀了,只挑了自己最熟悉的關中形勢,仔仔細細寫了兩千多字出來。
三場考畢,由裴嶷、胡焱、郭璞等初評,然後把上佳者呈報裴該親覽。可能是題目出得有問題——其實在裴該看來,一點兒都不難啊,你若連這些問題都不能作答,哪有入我幕的資格——能夠合式者十中無一。裴該打算把那些不合格的全都轟走,裴嶷勸諫道:“所有試卷,盡皆文通字順,可見各郡國並無敷衍,所薦得當,至於是否合文約的心意,當作別論。
“今文約初定製度,應者寥寥,若然大批沙汰,則何人還敢再來應募啊?即便無治國之才,能夠文字曉暢,也可為刀筆小吏,乃請盡皆留用,以充千金馬骨。”
你大司馬幕府又不是人多滿溢了,法定的空缺都還有不少,況且作為留臺,所需要的基層公務員那就更多。這些傢伙即便沒見識,沒能力,起碼日常文字應用沒有太大問題吧,則充作各部門的書吏,以供驅策、奔走,足敷用了。
裴該這才把將近百人全都留了下來,分部門錄用。他本來就是分科考的試,事先說明了,對於三組試題,可以有所側重,博學者試經,廉吏者試製,鴻才者試策,只要你不至於另兩組全都交白卷,則主要看你主科的水平以定成績。
合式者八人,其中三人博學,二人為廉吏,三人為鴻才,裴該都親自召見,熱切勉勵,收入幕中擔任從事之職。其中他自然最看重那三位鴻才,考第一名的正是辛攀辛懷遠;另兩人一為安定胡氏子弟,姓胡名飛字子云,一為長安郊外庶族,姓張名節位元組理。
辛攀覺得自己成績不錯,幾篇文章說不上花團錦簇,也都四平八穩,誰想還是被裴該挑出錯來。裴該笑問他:“卿為漢高祖做檄文以討黥布,然而——駢儷濫觴於漢賦,成形於漢季,試問漢初之時,誰能為之啊?卿若以此獻上,不待黥布茫然,恐高祖先必以溺澆之了!”
辛攀心說我怎麼把這碴兒給忘了……您這坑挖得可夠深啊,怪不得最終得到召見的,只有這麼小貓三兩隻……
好在裴該並未深責辛攀,因為時風使然,這回交上來的卷子,就基本上全是駢儷文,沒有一篇散文。裴該藉口為使軍將能識,百姓能明,軍令、政令暢行,幕府中來往公文除非必要,都要以散文寫就,儘量少用駢句,但這些野下計程車人就未必知道了。他心說入我矮簷下,皆須低下頭,我就不信扭不過來——難道不對仗、押韻,你們就動不了筆了不成麼?
這只是文試,此外還有武試。武試分勇銳、知兵兩科,都是兩場考核:勇銳科先考五經——當然啦,要求放低,能夠翻譯幾句古文,大概明瞭意思就成——再試弓馬,倒是合格率頗高;知兵科兩場都是筆試,先考五經,再試兵法。
有幾名關西士人,大概希望投筆從戎,效班定遠之行,也被舉薦來考“知兵”科,但他們往往第一場試經輕鬆透過,第二場一拿到卷子,就徹底傻眼。題目詳細描述了一場遭遇戰,是什麼樣的地形,什麼樣的天候,你帶著多少兵,是什麼素質,什麼裝備,迎面撞見敵方多少兵,又是什麼素質,是什麼裝備……請回答,你要怎麼指揮,才有可能打贏這一仗呢?
對於軍將們從部伍中選拔、舉薦而來的那些有過實戰經驗的軍人來說,這題目並不算難,但對於從沒上過戰場的那些士人,這特麼滿肚子的孫、吳、六韜、三略,全都派不上用場啊!結果盡皆鎩羽而歸。
裴該倒是也沒把他們全都黜落了,按照裴嶷的建議,收入幕中,從負責軍事的低層小吏做起,等到你真的明白打仗是怎麼一回事兒了,又熟悉了我的軍律,透過忠誠度考察後,或許可以放出去擔任中級司馬。
——————————
考試結束後,正當秋收之期,長安突然接到了來自於武都郡的求援奏報。
武都雖屬秦州,司馬保卻壓根兒控制不了,原因是境內氐、羌縱橫,塢堡林立,形勢非常複雜——其中勢力最大的,乃是百頃氐王楊茂搜,幾乎半有一郡。
楊茂搜本姓令狐,是略陽郡白馬氐酋楊飛龍的外甥,因為飛龍無子,立其為嗣,改姓為楊。當年關中齊萬年之亂,楊茂搜率四千餘戶避之於仇池,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因為他待人寬厚,故此周邊晉戎皆來依附,其勢漸大。
司馬鄴在長安繼位後,為了穩固後方,就羈縻楊茂搜,拜為驃騎將軍、左賢王,司馬保則命其長子楊難敵為徵南將軍。不過在仇池本地,楊茂搜是關起門來,自家稱王的,故而後世目其為“前仇池國”的開國君主。
在原本的歷史上,楊氏長期盤踞仇池一帶,楊茂搜的後人又先後建立過後仇池、武都、武興和陰平五個割據政權,前後近三百年之久,最終為北周所滅。
就在這一年的五月份,楊茂搜去世,家族內亂二分:長子楊難敵自稱左賢王,改屯下辯;少子楊堅頭自稱右賢王,屯於河池。
楊次聞訊,趁機就勸說司馬保,發兵南下,助楊難敵以攻楊堅頭。楊堅頭聞報大恐,只得遣使東向,來向長安求取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