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年號問題(第2/2頁)
章節報錯
裴該搖搖頭:“誰為天子擬此年號?大不吉也!”
裴通聞言不禁皺眉:“十三兄何意耶?”
裴該擺擺手,說你能別提“十三”嗎,我不喜歡這個數字……隨即扳著手指頭,開始向裴通解說起來。
以年號來紀年的制度,始於西漢武帝,第一個年號是“元狩”,後來又追稱“元狩”之前的十八年分別為“建元”、“元光”和“元朔”。既然用以紀年,為免混淆,那麼基本原則就是不可重複,然而縱觀兩千多年的歷史,例外卻也不少。
其中最多的例外都產生在晉朝,晉惠帝司馬衷在位十七年,前後換了十個年號,其中竟然有七個與前代相重複——後世重複他的,暫且不論。其後晉懷帝的“永嘉”年號,同樣也不是自家原創。
年號重複,一般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追慕先賢,利用前代帝王的年號來給自己臉上貼金;二則純屬擬號的大臣無學,莫名其妙就撞衫了。晉惠帝的年號當中,“建武”本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年號,這肯定是追慕先賢了;“永平”源自東漢明帝劉莊,“元康”源自西漢宣帝劉詢,也可能屬於相同情況;但“永寧”來自半透明的漢安帝,“永康”和“永興”來自昏君代表漢桓帝,“永安”來自東吳景帝孫休,那都有啥賢可追慕的?
至於晉懷帝的年號“永嘉”,撞衫短命的漢衝帝;曾經一度篡位的趙王司馬倫,年號為“建始”,撞衫謠傳死在女人肚皮上的漢成帝……晉人之無學,由此可見一斑。
裴該前世讀史至此,就大有吐槽的**,於是趁著寒暄的機會,他開始侃侃而談:“年號以明正朔,必取嘉言,不宜與前代相沖犯,即便衝犯,也當考究其來源,是吉是兇。漢衝帝幼弱登基,在位不足半歲即崩,則‘永嘉’之號不吉可知也。孝懷皇帝用此號,乃有北狩之事……”說著話裝模作樣提起袖子來擦擦眼睛,然後才繼續說:“今嗣皇帝繼位,當用佳號,以全恢復之志,而竟用‘建業’……”
裴通忙問:“‘建業’有何不好?”
裴該瞥他一眼,心說這傢伙也是個沒學問的……要說這位堂兄弟,裴該甫一見面,腦袋裡就冒出四個字來——油頭粉面。裴通裴行之繼承了裴氏家族的優良血統,長得英俊一點兒很正常,但眉疏眼細,即便身著公服,表情再如何嚴肅,瞧著都很顯輕佻。裴該原本覺得自己這具軀體就夠小白臉的了,但比起裴通來,實在小巫見大巫。裴通那相貌,放在後世就最適合做專傍女大款的小liú&náng……
裴該耐心地向裴通解釋說:“蜀漢後主劉禪,曾用‘建興’年號;東吳廢帝孫亮,也用過‘建興’年號……”其實還有一個人他沒提,那就是如今正割據蜀中的成漢皇帝李雄,在稱帝前曾經自稱“成都王”,用的年號也是“建興”。都是些割據勢力,你不把他們當正朔,不認他們的年號,拿來自己用,理論上是說得通的,但勞駕,撞衫能別太過分嗎?
“劉禪‘樂不思蜀’,實為昏主,但‘建興’年間,諸葛孔明尚在,國勢尚強,猶有可說;孫亮少年了了,大不出奇,親政一年即被廢為會稽王,且‘建興’時有諸葛恪北伐大敗——如此豈為佳號?都是些割據僭主,今國家複用其元,嘿嘿嘿嘿~~”不能再多說了,總之就是不吉利啊!
不成想裴通脫口而出:“阿兄之意,今國家用僭主之號,是隻能割據一隅,而無意恢復中原了?為此阿兄才不肯受朝廷之封麼?”
這小子出言如此無忌,倒不禁嚇了裴該一大跳,急忙擺手:“我安有此意啊?行之不可妄加猜度!”
裴通微微苦笑:“兄弟之間,後堂之中,又有什麼不可說的。誠如阿兄所言,今長安毫無振興氣象,而小弟的家門,亦岌岌可危也……”
這回輪到裴通長篇大論了,而且還是大倒苦水。
裴通的大伯父裴苞,時任秦州刺史,父親裴粹擔任武威太守,這一支在關西的勢力頗大。但是裴苞素與司馬模父子不睦,因此當司馬保就任平西中郎將、東羌校尉,率軍上隴的時候,裴苞竟然發兵抵禦,結果被司馬模帳下都尉陳安殺得大敗,只好跑去投奔安定太守賈疋。等到賈疋收復長安,裴苞才得以恢復原職,本以為抱上了這麼條大粗腿,從此就可以不怕司馬保啦,誰料想一轉眼賈疋就莫名其妙地掛了……
“今朝中索巨秀(索綝)用事,驕橫跋扈,伯父不忿其所為,乃與東羌校尉貫與、前福祿令麴恪等約盟,不從長安之命。索巨秀令涼州張士彥(張軌)發兵討伐,伯父敗逃桑兇塢……家父被迫重賂索巨秀,且以我兄弟為質,始得置身事外……”
說白了,裴苞父子因為得罪了索綝而遭到張軌的討伐,眼瞧著就要完蛋;裴粹父子雖然被迫依附索綝,但必然不受信任,前途堪憂啊。
“麴為金城大姓,西州有語:‘麴與遊,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因而索巨秀深嫉之。今麴、索二公共執政,卻不能戮力同心,而常起齟齬;南陽王(司馬保)在上邽,亦常請天子駕幸,竊權之意甚為分明。諺雲:‘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弟在長安雖止三月餘,見此情狀,亦知勢難長久……可惜賈彥度(賈疋)罹難……”
裴該眉毛一挑,心說這小子倒也有些見識啊,就插嘴問道:“若賈彥度尚在,又如何?”
“若賈彥度在,麴、索二公必居於下,為其羽翼,南陽王不足平也,復號令張士彥,則秦、涼、梁、雍四州事權可一,即無望恢復故都,胡賊亦不能越函谷關而西吧。”
裴該笑一笑:“行之,關中既不可居,何不前來相助為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