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相鄰放牧(第2/2頁)
章節報錯
“官爵為國家名器,豈可輕易授人?貴部往日唯輸各郡貢賦,且均未入長安,則裴大將軍以何名義授足下官職啊?”
吐谷渾點一點頭:“此言在理。”當即舉起酒杯來,朝遊遐擠了擠眼睛:“此事可以再議,足下且盡此一杯。”
兩人各自心中有數,於是遊遐喝完這杯酒,便即站起身來,說自己尿急,要找地方放水。吐谷渾當即一扯他的胳膊:“同去,同去。”幾名部曲還待跟從,吐谷渾擺擺手:“自家營中,難道還會有刺客麼?何必汝等相隨,且退,且退。”
二人把臂而行,走到暗處,一起解褌,吐谷渾壓低聲音問道:“遊校尉此來,必然是奉了裴大將軍之命,要我部效命了。不知我當如何做?”遊子遠剛才的話說得很明白了,官職可得,但要拿功勞來換——我能為裴大將軍立什麼功,且說來聽聽?
遊遐首先說道:“足下與令弟間之事,我亦有所耳聞,則若足下不遷至萬里外,必當歸入令弟帳***其驅策,應無率部相鄰放牧之理——可是如此啊?”
吐谷渾不明白遊遐突然間提起這個話頭來,究竟是何用意,只得老實回答:“遊校尉所言是也。”
遊遐便道:“今南陽大王在上邽,距離長安尚不足千里,可謂相鄰放牧……”
吐谷渾悚然而驚,隨即頷首:“原來如此,多承遊校尉指教——裴大將軍可是要我發兵上邽麼?”
遊遐搖搖頭:“尚且不急,足下記得此事便可——裴大將軍終有率師上隴的一日,且為期不遠。如今大將軍當面之敵,乃是盧水胡……”
——————————
本年七月,長安朝廷突然下詔,命北地、新平、安定三郡發兵,合攻盧水胡。
盧水胡首領彭夫護曾經為父報仇,叛晉攻殺了賈疋賈彥度,並且接受劉聰梁州刺史的任命,迄今為止,整整四年時光過去了,他卻依然在安定郡內逍遙無忌。此前劉曜猛攻馮翊、北地,逼近長安,則以索綝、麴允為首的關中勢力不克往攻,尚有可說;如今既然劉曜敗退,二郡克服,那麼總應該可以騰出手來收拾彭夫護了吧。
賈疋出身不高,他是姑臧賈,不是襄陵賈,屬於二等世族,乃曹魏太尉賈詡之孫。賈太尉雖然多次擾亂政局,名動天下,仕魏後位列三公,但他“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加上子孫多非傑才,故此家族勢力並不繁盛。直至三傳而出了個賈疋,頗有乃祖之風,“少有志略,器望甚偉,見之者莫不悅附,特為武夫之所瞻仰,願為效命”,在關西地區威望一時無兩,故此長安一度淪陷後,關中群豪才會擁其為首,扶保司馬鄴。
乃知攻伐盧水胡,為賈疋復仇是絕對的“政治正確”,一旦成功,可使朝廷威望大漲,關西士人歸心——裴該欲定關中、安諸胡,便自彭盧為始。
為此調集三郡的兵馬合攻,也在情理之中。但問題是盧水胡在安定郡內,臨近新平、扶風,距離北地卻尚有一段距離,如今不命安定、新平、扶風三郡出兵,卻摻和進來一個北地郡,其意圖頗為耐人尋味。
因此詔書下至安定,郡守焦嵩當即一拍桌案:“此假途滅虢之計也!”
恐怕裴該的真實目的,是想讓他的親信郭默率北地軍殺進安定、新平境內,先滅盧水胡,再順勢奪取二郡吧。
焦嵩乃聚集文武,商議對策,從事蔣通建議說:“安定六縣,半在彭夫護手中,何不借助官軍剿滅之,收其餘燼屯墾,則明公之勢必然大長……”
焦嵩撇嘴一笑:“子暢,卿誤矣。盧水胡在我之西,若官軍自北地來,必先經過臨涇(安定郡治)。我若出兵與之相合,郭默狡詐,焉知不會趁虛而襲我城邑啊?若不出兵,則彼之運道在我掌握,又豈敢西行攻胡呢?”
蔣通答道:“明公忘記新平竺公了麼?可請竺公助守臨涇,明公與官軍並道而西,且使官軍當其強,明公取其弱。即官軍得勝,我郡亦有功無過,朝廷不敢遽罷明公,乃可收胡部自用;若官軍喪敗,明公退守臨涇,自然無虞。”
焦嵩略一沉吟,搖頭道:“若竺士偉(竺恢)可信,自可用卿之議,然而……焉知他不會趁機謀奪我的安定?”
蔣通規勸道:“明公,今裴公挾敗胡之勢,逐麴公而害索公,執掌朝政,復詔命公等入覲,其心不問可知。四郡國唯戮力同心,守望相助,且請南陽大王為援,始可與之拮抗,若相猜忌,必為官軍逐一擊破——明公三思。”
焦嵩還是搖頭:“子暢所言雖是正論,奈何竺士偉之心,未必如卿之心啊。”
蔣通當即一拱手:“臣願前往新平,說竺公發兵來援,還望明公勿疑。”
焦嵩想了一想,說:“何如遣使上邽,使南陽大王先發兵往攻盧水胡,我則東進泥西,以阻官軍入境。南陽大王若能攻破胡軍,所得城邑、田土、民戶,不還是我的麼?不過輸些貢賦與他而已。比起卿之策謀來,當更萬全。”
蔣通皺皺眉頭,反問道:“但不知北地應詔發兵西來,明公以何名義阻之啊?南陽大王野心素著,若滅胡而得郡西三縣,不還與明公,又當如何處置?”
焦嵩先是擺手:“我自有言語說郭默退去。至於南陽大王……”注目蔣通:“仍鬚子暢出使新平,說竺士偉與我同心一意,共抗裴某——唯使新平兵為我守城,此事太過懸危,斷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