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該得報後,即率屯紮在萬年的兵馬前往長安,因怕事情還有反覆,故此急急而行,百餘里路,不到兩天便即抵達了。遠望著長安殘破的城牆,他不禁在心中慨嘆:“我又回來了。尚不足半年時光,鎮定關西,便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啊!”

實話說梁芬等人的動作如此之快,手尾如此乾淨,倒也大出他意料之外。原本裴該對梁芬這種老官僚並不報太大希望,唯盼著他在長安城內掀起亂事,則不管成功與否,誰輸誰贏,近在咫尺的自己都可得到率師入京勤王的大義名分。只不過如此一來,難免要廝殺上一場,雖然勝負毫無懸念,卻怕對國家造成更多不必要的損害。且若索挾持天子,或者與麴允一般逃亡無蹤,收拾起來便又要費一番手腳了。

麴允是裴該授意文朗縱放的,緣由也正如梁芬所料麴某既然想去依附司馬保,那就由他去吧,若非如此,我還找不到什麼藉口對上用兵呢。司馬保斷絕隴道,不僅僅割裂秦州,同時也阻斷了涼州增援關中之路,這種態勢是絕不能夠允許長期持續的。

然而索終究與麴允不同,既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其威望也比麴允略微高些。索確實專斷忌刻,不善於團結同僚,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但未曾與其直接接觸過的人,未必明瞭這一點,他數年執政,與麴允、司馬保相拮抗,說不定就有傻子以為乃是可依之主,或者可靠之友呢。因此索走失,其危害性比麴允逃亡要嚴重得多。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梁芬他們貌似是輕易地就拿下了索。殷嶠、王貢來信中便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其後裴通抵達萬年宣旨,裴該又詳細向他打問了整個過程。裴通雖然未曾實際參與其事,但從側面觀察也可以反應出來,倒索派行動速度很快,首尾收拾得也還算乾淨。

裴該在心中大致復原了整場事變的經過,知道其中出力最多的是李容,起到最關鍵作用的則是王貢和北宮純,梁芬其實跟荀崧一樣,只負責收尾工作罷了。然而部下之功,終究不能不算一部分在領導頭上,若無裴該相遣,王貢、北宮純自然發揮不了作用,而若無樑芬首肯、支援,李容同樣無能為力。

看起來,梁司徒比自己原本料想的,還是多少要精明一些吧。倘若這老滑頭不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躲事兒和逃亡上,實心施政,或許也算是個勉強可用之才了。

梁芬親率百官出城相迎,裴該致以晚輩之禮,然後拉著他的手說:“國家重興,司徒實居首功。”梁芬仔細打量裴該的神情,懸了好幾天的心這才放下來還好,對方沒啥不滿意的,我這祿位暫且算是保住了。

隨即裴該便問:“索何在?”

梁芬突然間面露悲慼之色,長嘆一聲道:“可惜,彼已畏罪,於獄中服毒自盡矣。”

裴該聞言愣了一下,心說原本計劃裡沒有這一出啊,這是誰搞出來的?索巨秀會自殺?在原本的歷史上,長安被圍他也沒有自殺,長安城破他也沒有自殺,被押平陽他也沒有自殺,還得胡人幫忙他結束不忠的性命,他怎麼可能這就自殺呢?

因為梁芬等人加在索身上的七款罪名,什麼擅權自專啦、欺瞞天子啦,殺戮大臣啦,之類,全都不足以致其死罪,他又何必著急自殺呢?不知道此事是王貢擅專,還是梁芬和那個李容的主意啊?

不過這樣也好,自己正在琢磨該如何處置索呢,那廝還並沒有迎來原本歷史上人生的尾聲,沒做出拿天子做要挾,向胡寇請官的混蛋事兒來,以其舊功,似乎不便擅殺。如此一來,倒是省了自己的腦細胞了。

當下也假裝黯然而嘆,說:“可惜。”旋對梁芬說:“彼既自盡,可見有悔過之意,乃可加赦,以卿禮厚葬了吧。”梁芬連連點頭:“裴公寬厚。”

裴該又問,那麼索的家人呢?他知道,索是有成年的兒子的,史書所載,索巨秀後來向劉曜請官,就是派的兒子前往,結果被劉曜一口回絕,還把他兒子給宰了。梁芬回答道:“索氏一門皆已下獄,可論遠流。”

裴該搖搖頭:“何必如此……可暫羈押,遇赦即赦。”既殺索,不必再罪及妻孥。再者說了,如今朝廷能夠控制的地域就這麼一小片兒,你打算把他們流放到哪兒去?萬一落到了索殘黨,乃至於什麼司馬保、司馬睿手中,拿來做政治籌碼,那有多糟心啊?

裴該入城之後,先使甄隨等率部守備大小城,命將長安原本的部眾除羅堯所部涼州兵外,全都開出城外,接受整編。然後他去謁見司馬鄴,司馬鄴好言撫慰,並說:“總統戎政,與司徒等戮力同心,重造社稷,朕於卿有厚望焉卿其勉哉。”裴該拜伏答道:“臣敢不恭竭駑鈍,驅逐胡寇,以光復中國!”

隨即歇都不歇,就轉向尚書省,履行他“錄尚書事”的職權。關鍵梁芬等人生怕裴該不喜,除了把李容塞進尚書檯外,其他人事升晉命令全都暫且按下,要等裴該來了才下最終決斷即便有功之臣,也得裴該來賞不是嗎?

當然啦,為了安撫眾心,對於當晚參與其事的軍兵,特意大開府庫,以錢糧相酬。這是李容的主意,梁芬尚且猶豫:“今南陽王斷絕隴道,已歷半歲,長安城內乏糧,唯祖士稚自司州輸供少許,只不過杯水車薪罷了。則一旦散盡府庫餘財,將來如何支撐?”

李容笑道:“若不加賞,誠恐士卒怨望,長安不穩。至於將來之事,自有裴公前來支撐,何勞司徒費心啊?”

所以裴該還得下令,緊急從大荔往長安調運糧食、物資好在當日從劉曜手中擄獲了不少,再加上長安城內其實也沒多少人,等閒一兩個月還是容易支應的其後才開始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