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恩威並施(第1/2頁)
章節報錯
陸陸續續的,淮陰縣內十一家塢堡都派人來到了縣城,大多數的塢堡主也跟陳奮似的不肯露面,而派了兄弟子侄作為代表,只有幾家小塢堡,不敢抗命,塢主親身前來。?隨{夢}小◢.1a淮泗塢堡作為境內最大的武裝力量,加上陳劍的惡名也並不在其兄陳奮之下,故此隱然而成為這群人的盟主,大傢伙暗中串聯非止一次,都立誓要共同進退。
至於官府會派下什麼任務來,眾人各有揣測;如何應對,則大致上有了預案。若僅僅是預先通告今秋收糧稅呢,大家夥兒就一起哭窮,說去年收成也不大好,加上盜賊橫行,被迫修塢堡、造武器,耗費錢糧無數,實在是無法定額繳納了——誰讓官府扔下咱們不管來著——哪怕跪下來磕頭,也得哀告降低些稅額。若是別有所求,比方說出資出人助修縣城,那你也都得歸在秋賦裡,算咱們提前支納。
當然啦,若是能別給好處,也不是全然不能出白工或者額外資助錢糧的,比方說州、郡、縣空幾個吏員名額出來大家分一分,或者重造地契,讓我們合法地吞併更多田地。咱們十一家,若是能把一縣土地全都給瓜分了,哪怕官府要得再多,那都可以商量!
眾人內心忐忑地等著,一直到限定的商議之期,這才換穿了整潔然而樸素的衣帽,一起來到郡署門前。有奴僕通報進去,時候不大,便見一名相貌粗豪的官吏揹著手緩步而出,自稱是州淮海從事衛循,引領眾人來至大堂之上。
堂上早就安排好了席、案,衛循命眾人暫坐等候,自己則邁步繞至屏風之後。一番揖讓後,陳劍被讓到了上首,但他先不急著坐下,卻遊目四顧,打量周邊環境。
就見大堂正中,主位上呈“品”字形擺著三張几案,想必中間是徐州刺史的尊位,一側為廣陵太守,另一側則為徐州別駕。別駕全稱為“別駕從事史”,雖為刺史自闢僚屬,按之後世,算是“師爺”,但權力很重,一州之內僅次於刺史,即出行亦例不與刺史同乘,由此得名。後來庾亮在《答郭遜書》中這樣寫道:“別駕,舊典與刺史別乘,周流宣化於萬里者,其任居刺史之半……”跟副手其實沒啥區別,故而乃能與郡守並列。
這三個座位的側後方,還有一張小座,估計是文字記錄員所用。此時堂上別不見吏員,只有三名奴僕服侍,堂下倒站著好幾名士兵,個個頂盔貫甲,一手按著腰刀,一手柱著長戟,靜默不言,腰背卻挺得直。陳劍偷眼觀瞧,就見那幾個兵全都在三十歲上下,滿面風霜之色,甚至臉上還有刀疤的,似為百戰之卒……估計自家塢堡裡除了我兄弟二人外,別的人一對一,絕對打不贏其中任何一個。
他在縣城中本有眼線,彙報得很詳細,說刺史、郡守這回帶來了將近萬人,但絕大多數應該都是途中收攏的流民,看著真象兵的,或還不足一百之數——這是把精銳都擺出來了吧,用意為何?難道是想要威嚇我等嗎?在座的都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絕大多數都沾染過血腥,哪兒那麼容易被你們嚇住啊。不過若是一言不合,動起手來,己方赤手空拳——兵器都被迫在衙署大門前解下了——或許只有自己一人有機會殺將出去……
正在仔細觀察那幾名士兵站立的位置,在心中預演向外衝殺的路徑,忽聽有人高叫道:“貴人升堂,庶民靜立!”隨即屏風後面就轉出……六個人來。
第一位正是前日所見過的那卞姓別駕,今日的穿著也與前日一般無二,頭包黑介幘,戴三梁冠,身穿黑鑲邊的白綢衫,橫玉帶,著黑裙,繫著白底的蔽膝……
白即素色,因為只需要漂而不需要染,成本比較低,一般都是庶民的穿著,只有晉朝與眾不同,拿來做品官的服色。因為這年月“五德學說”已經開始盛行,大儒孫盛曾經上書武帝司馬炎,說我朝代魏而興,魏為土德,那麼按劉歆五行相勝的理論,晉就該是金德,金色為白也——就此穿開了白袍子。
卞別駕身後還跟著一名吏員,等卞別駕在主位右手邊坐下,他就指著向眾人介紹:“此、此徐州別駕卞、卞公也。”跟先前見過的那位衛循不同,純是北方口音,但聽著略微有些哆嗦,也不知道是天生口吃啊,還是因為緊張。
眾人尚不及行禮,便見又一名官員邁步而前,坐到了主位的左手邊。此人的打扮與卞別駕差不太多,但頭上戴的是二梁冠,腰間還繫著印綬,一瞧便知是朝廷經制官員——當然啦,陳劍這類土包子未必瞧得出來——看年歲比卞別駕要大不少,鬚髮斑白,面板粗黑,就跟個老農民似的,只有一雙眼睛精光四射,略一環視,陳劍就覺得後脊樑上隱約生出了一絲寒意……
“此、此廣陵郡守祖君。”
卞壼和祖逖之後,就該輪到刺史裴該露面了。但與前二人不同,裴該竟然不是自己走出來的,而是被兩名年輕僕佣抬出來的——身下坐了一張枰,直接就放到几案後面,他就此不用下枰了,天然比旁人高了半個頭。
而且裴該並未穿著公服,其打扮瞧著非常隨意:頭上戴著烏紗的卷裙帽,披一襲白色的大袖細葛衣,而且還散著前襟,露出衷衣來,下身著褲。裴該不是正經跪坐的,左腿蜷曲,橫放枰上,右腿則朝前拱起,光腳踩著木枰,右手便隨意地架在右膝上,左手則拈著一支蒲扇,輕輕搖動。
陳劍不敢抬頭,偷眼觀瞧,不禁心中暗罵:“這票狂蕩的世家子,寒石散吃多了吧!”
“寒石散”就是“五石散”,據說是從漢末開始風行的一種藥物,服食後使人渾身發熱,並且神智恍惚,有飄飄欲仙之感……說白了就是一種毒品。因為政治的昏暗,很多世家子弟看不清前途,迷茫彷徨之下,就都染上了吸毒的惡習——當然啦,時人並不以之為毒,但有識之士已經知道那不是什麼好東西了。
並且逐漸的,服散和行散(據說服藥後必須透過走路來激發藥性,否則對身體有害無益)就成為了貴族身份的象徵,因為“五石散”價貴啊,一般人是服食不起的。陳劍當然也沒服過,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一瞧裴該這付德性,雖然未必才剛服過藥——因為雙頰並不潮紅——但八成是有服散的習慣的。
這從穿著打扮上就能夠瞧得出來。你說堂堂刺史,見我們一些庶民,不穿公服,而以常服相對,本屬正常,但你有必要穿得這麼邋遢嗎?魏晉、南朝計程車人大多數閒居時都是這幅打扮,手裡要不捏扇子,那就端如意,執麈尾,其實都是服散的後遺症所致。
因為經常服散的人,面板變得非常敏感,所以只能穿寬大的舊衣,避免摩擦;衣襟經常敞著,那是因為服散後必會燥熱難耐,整天捏把扇子也是同樣的緣故;而且不但穿舊衣,衣服還不能漿洗,導致穿得久了,必然發臭,發臭就會引蒼蠅,麈尾(拂塵)是用來趕蒼蠅的;穿著這種衣裳,身上肯定會癢啊,所以才要端柄如意,其實如意的原型就是癢癢撓、老頭樂……
雖然這種裝扮逐漸變成上流社會的風尚,並不見得如此打扮的一定是吸毒者,但陳劍這種中下層小地主不清楚啊,認定了這位刺史大人有很大可能性是服散成癮的。
而至於裴該為什麼會要刻意做這種打扮呢?自然打破他們的腦袋,也絕不可能猜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