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北傖南貉(第2/2頁)
章節報錯
裴該知道“永嘉南渡”,無數中原士人逃至江東,除了姓王的那幾個以外,肯定還有自己……原本這具身軀所認識的人。前些天自己寄寓王導府上,他們不方便過來拜望,這回既然有家了,肯定陸續都會登門的。但想不起來可能會有誰……裴氏的親眷?除了王家和司馬家,還有哪一家?
結果要麼不來,一來就成群結夥,第二天一早起來,便有僕佣遞過來厚厚的一摞名刺。這僕佣本名王陵,王導稱說其人機靈,又熟悉建鄴內外各南渡家族,所以推薦給裴該做管家。可是既然跟了裴家,按照規矩就得改名叫裴陵了,問題這名字可叫不得呀!
裴氏據稱乃是嬴姓飛廉之後——也就是說跟秦始皇是同一個祖宗——飛廉六世孫陵受封於蘋,稱蘋氏,後轉封裴(原字為上非下邑),乃稱裴氏——所以裴家的老祖宗就叫裴陵,這名字怎麼能給一個下人用?
裴該不禁惡意地想道:王茂弘你丫真不是故意的麼?乾脆,我把這傭人名字改成“裴仁”好了。一則我原本在胡營裡就有個倒黴傭人叫裴仁,也省得再記新名字;二來麼……哪天我再把他送回去,是不是他就該叫王仁了?
——王仁乃琅琊王氏之祖,王祥、王覽之祖父也。
王導有句話倒是沒有說錯,這個裴仁對南渡各家的情況都比較瞭解,所以那摞名刺是按親疏遠近和地位高低,由上往下依序排列好了的。裴該先朝最上面那張瞥了一眼,不禁大吃一驚,趕緊整頓衣冠,快步出迎。
門外高高低低地站著十好幾個人,當先卻是位貴婦人,頭上還戴著斗笠,輕紗遮住了面孔。但裴該都不需要認臉——其實看臉反倒未必認得——便即撲倒在那貴婦身前,假裝哽咽著,口稱“姑母”。
那婦人趕緊伸手攙扶:“文約不必如此,起來說話。”
他怎麼又冒出來一個姑母呢?原來裴該曾叔祖裴徽共生四子,長裴黎,次裴康,三為裴楷,四為裴綽;其中裴康生了裴盾、裴邵等,還有就是嫁給司馬越的東海王妃裴氏;裴楷則生裴瓚、裴憲等,還有就是眼前這位姑母,嫁給了衛瓘少子衛裔。
衛家本籍也在河東,跟裴家同郡不同縣——裴氏在聞喜,衛氏在安邑——所以兩家關係一向也很不錯,自可互通婚姻。其實前幾天王導、王邃就提起過衛氏了,但裴該當時並沒怎麼往心裡去——因為衛瓘二十年前就被楚王司馬瑋矯詔給殺害了,他幾個兒子也全都跟著一起死了,衛夫人應該是其弟衛實之女,這誰能想到衛瓘的兒媳婦也能跟著過江來呢?
裴該將門外眾人迎入家中,衛門裴氏跟他打了個招呼,就轉道去拜望堂妹東海王妃去了——其實她前幾天就已經進過宮,見過了堂妹,所以裴妃才會說:“即建鄴,也並非全無我裴氏親眷……”今天這位裴氏再來,主要是給其他幾位來做引見的。
跟著她來的,好多都是衛家人,包括了王邃提起過的“衛道舒”,也就是衛灌之侄、衛實之子衛展,還有他妹夫(衛夫人之夫)李矩李茂約,以及幾個疏支衛氏族人。此外還有一個姓衛的,二十多歲年紀,生得是淡眉鳳目、懸鼻檀口,乍一瞧倒似是女扮男裝,而且還得是林黛玉那種病美人。裴該剛才知道自家姑母來了,趕緊出迎,就沒去細瞧其他名刺,不知此乃何人,還得衛展現給介紹:
“此舍侄衛玠也。”
裴該心說怪不得,原來是衛叔寶!
這位衛玠,據說乃是晉朝著名的美男子,但是身體一直很虛弱,三天兩頭得病,結果某次從江夏來到建鄴,人們爭相圍觀其絕世姿容,竟然搞得衛玠受了驚擾,病情加重,沒過多久就死了……故謂“看殺衛玠”是也。
可是,如今就流行這種病態的容貌嗎?後世不少小鮮肉瞧著比他更象女生呢,但全都健健康康的,就不可能靠病容來吸引粉絲吧?
除衛玠外,更使裴該驚訝的,是竟然這夥人裡面還有幾個姓裴的。當先一人,朝著裴該深深一揖,表情極度的誇張:“我等孤懸族外,今得拜見二兄尊範,真正不勝之喜……”說著話眼淚直接就下來了。裴該心說不是吧,你鬍子都老長了,一張風乾橘皮臉,瞧上去沒有五旬也得四十多了,你叫我“兄”?!
經過仔細打問,才知道原來是裴氏疏族之後——其實若論血緣關係,也不能算很疏,這位裴嗣裴繼產本是自家曾祖裴潛之弟裴儁的曾孫。
始祖裴茂共生五子,長名潛——就是裴該的曾祖——次名儁,三名徽,四名輯,五名綰。其中裴潛、裴綰都官至魏尚書令,裴徽做到魏冀州刺史,裴輯差一點兒,僅僅得到魏金紫光祿大夫的閒職;唯獨老二裴儁,他竟然仕蜀做了光祿勳!
據說是裴儁還沒成年的時候,送姐夫入蜀就任某郡的長史,誰想到去得成,回不來,隨即天下大亂,道路阻隔,就此被迫留在了蜀中,成年後先出仕劉璋,後又跟從劉備。其子裴越,曾在蜀漢擔任督軍,一直到曹魏滅蜀,才被遷回中原,定居在洛陽。
所以這一支與其他幾房長期分在敵國,後因形勢所迫,也沒再遷回河東聚族而居,關係向來比較疏遠。據裴嗣說,他是去年在胡漢大軍圍洛之前,跟著人跑出來的,包括自己兒子裴常在內,一族也就十來口人,又沒啥資產,到了江南只好依附衛氏而居。
隨即裴嗣就把兒子裴常叫過來,給裴該磕頭認伯父。裴該心說你叫啥名不好,叫“賠償”,這可不吉利啊——不過這年月,倒還並沒有“賠”字,所以也沒有“賠償”這個詞兒。一瞧裴常跟自己年歲差不太多,那你還是別學你爹那麼諂媚吧,老老實實叫我叔父好了。
話說我是記得東晉南朝時,確實有幾個姓裴的——比方說那位將要給《三國志》做疏的裴松之——但不知南渡的根源何處,總不會就是你們這一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