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兵大驚,急忙高叫:“郡公饒命——同為羯人,何故殺我?!”

聽說是羯人,石勒不禁“嘖”了一聲,他偷眼瞟瞟裴該——裴該面無表情——於是吩咐說:“拖下去,抽二十鞭子,以儆效尤!”

那胡兵被拖下去了,裴該冷冷地問道:“羯人的性命,果然比晉人……比軍令重要麼?”石勒輕輕嘆了口氣,壓低聲音說:“我羯族人少,豈忍害之……我的難處,希望裴郎能夠理解——且命他待罪立功吧。”

——————————

石勒等人進入縣令衙署坐定,然後就命支屈六帶王贊進來。王贊換了一身整潔的袍服,但是沒戴冠,也不繫印綬——就跟裴該一樣——臉上也洗淨了,可惜額角烏青難除。他進門後便即拱手趨近石勒,隨即在案前屈膝跪下。儀態比方才在城門前端莊多了,但氣勢只有更加萎靡。

石勒一擺手:“正長請坐。”王贊這才把屁股落在後腳跟上。

“正長,昔在倉垣,我曾為卿所敗,何以今日勝負易勢啊?”

王贊沮喪地回答道:“贊前從苟大將軍攻青州曹嶷,不幸為其所敗,健將銳卒,泰半喪沒,此番守備陽夏,所部皆新募之兵,加之民、糧皆少,是以再難攖將軍的鋒芒……”

張賓在旁邊聽見他這麼說,趕緊插嘴問道:“城中尚有多少糧谷?”

“不過千餘斛耳。”

石勒一皺眉頭:“即我不來攻,亦不足兩月存糧……”想一想,不對——“加之百姓,恐怕不敷半月之須。如此貧乏,還敢守備此城麼?”

王贊苦笑道:“正當青黃不接之時,城內百姓原本乏糧,我入城後,招募百姓修繕城防,糧草大多散盡……本沒想到將軍會來攻城,才剛遣使往蒙城去,請苟大將軍接濟……”

“苟道將使汝設防陽夏,距離許昌不過三日路程,難道便沒有想到我會來攻打麼?”

“此亦無奈之舉……”王贊忍不住就開始大吐苦水。據他說苟晞自從青州一敗,幾乎一蹶不振,退軍倉垣,都打算要向司馬越服軟認輸了,誰想他主意還沒拿定,卻傳來了司馬越薨逝的訊息。苟晞當即大宴三日,認為自己是有上天庇佑的,於是遣使洛陽,奉勸皇帝遷都倉垣,他好挾天子以令諸侯,重振聲威——為此還特意派從事中郎劉會率船數十艘、宿衛五百人和糧食一千斛去接皇帝。誰想到期望落了空,皇帝不肯來,河南尹潘韜跟苟晞有仇,乾脆把劉會連兵帶船也全都給扣下了。

好在皇帝雖然不肯來,豫章王司馬端卻跑來了,於是當晉懷帝被俘的訊息傳到倉垣後,苟晞當即擁戴司馬端為太子,司馬端承製命苟晞為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也接近於當年曹操在漢朝的地位了。苟晞原本出身寒微,不想竟能登上人臣的頂峰,得意之下,豢養了婢女千人、侍妾數十人,每天沉醉在溫柔鄉中。

王贊名位雖然不高(時為陳留內史,加散騎侍郎),但與苟晞相交莫逆,多次當面勸說,要苟晞振作起來,整軍備戰,而且倉垣城小堞低,不如遷往它處。苟晞算是部分聽從了王讚的建議,率部遷往蒙城,同時遙署舞陽叛民李洪為雍州刺史,遣冠軍將軍王茲屯駐谷陽,自以為李洪能夠牽絆住許昌的石勒,王茲可以監視住項關的王彌,自己且能踏實過幾天好日子呢。

王贊說了:“苟道將施法素來嚴苛,此前屢戰屢勝之時,人皆謂治軍正當如此之嚴,尚無多少怨懟之心,待其戰敗,苟且於蒙城,部將乃多叛離,如溫畿、傅宣等皆其親信,然都率部遠颺矣。我本文弱之士,亦不嫻於軍旅,因久從苟道將,竟以為能戰者,加之屢進良言,惹得道將不喜,於是才遣我到陽夏來。說是以防將軍東進,其實苟道將也料不到將軍會來得如此之快……”

聽到這裡,石勒不禁轉過頭去瞟一眼裴該,同時嘴角一咧。裴該要琢磨一下,這才明白石勒的意思,大概是在說:你瞧,這種說辭跟王衍當日何其相象啊?

——我本無能之人,不該擔當此位,這是老天的誤會,不是我的錯啊……錯誤都是別人犯的呀,我要不是該上那些豬隊友,何至於此?

就聽石勒終於打斷了王讚的長篇大論,問他:“今苟道將麾下,尚有多少兵將,多少糧草?”

王贊老實回答道:“蒙城中勝兵萬餘,丁壯在三萬上下,此外散在周邊各城邑的,還有三五千兵卒。糧秣為多年積蓄,倒還勉強豐足。”

石勒又一偏頭,和張賓四目相對,各自心中有數。隨即石勒朝裴該一揮手:“裴郎,近前來——正長可識得此人否?”

王贊眯眯眼睛,上下打量一番裴該,猶猶豫豫地說:“請恕眼拙,這位是……”裴該拱手道:“僕是裴該,先父在時,王君曾經造訪,有過一面之緣,還記得否?不過當時該尚在沖齡,形貌自然大異了……”

王贊聞言大吃了一驚,又再細細端詳裴該,貌似確實五官有點兒裴頠的影子,趕緊施禮:“原來是裴公的公子!”表情又是驚訝,又有些哀傷,裴該一瞧他這模樣,心說壞了……沒想到我還真做了石勒的千金馬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