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彈琴退敵(第2/2頁)
章節報錯
旁邊有僕役戰戰兢兢的,趕緊去倒了一碗溫水——裴該堅持要把井水煮熟了才肯喝,雖然只有短短几天,僕人們也都習慣了——雙手奉給支屈六,支屈六卻又恭恭敬敬遞給了裴該。裴該接過來喝一口,潤了潤喉嚨,吩咐下人:“再給支將軍傾一碗來。”
支屈六笑道:“我不是病人,天氣又如此炎熱——舀碗涼水來吧。”
裴該講完了馬氏兄弟尤其是馬謖的來歷,心說要再這麼講吓去,直接就是半套三分啦,不知道啥時候才能落到正題……因此就先不提曹操八十三萬大軍下江南了,直接跳到蜀漢建立以後——“諸葛亮甚為器重馬謖,認定唯馬幼常可紹繼其謀略,日常待之,一如弟子。劉備臨終之時,卻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並未深信,終於導致一出祁山,無功而返……”
支屈六追問道:“可是馬謖貽誤了軍機麼?”
裴該點點頭,就此開始講解一出祁山的戰事。他對這段歷史本來就很熟悉,也曾經做過一定的研究,當下隨手從旁邊撿來一枚枯枝,在二人中間的土地上勾畫簡易地形圖——“……街亭要衝,誰人可守?馬謖當即出班請令,說:‘末將願往。’眾將都疑馬幼常從未統軍實戰,恐是紙上談兵,規勸孔明另換別將。馬謖急了,便道:‘某願立下軍令狀,若不勝時,甘受軍法!’……”
等說到馬謖在街亭檢視地勢,見一土山,當道而立,便欲上山紮營,以阻魏軍的時候,支屈六突然插嘴問道:“此山廣狹如何?”
裴該微微一挑眉毛,說你問這個幹嘛啊?對於街亭之戰,史書上記載得非常簡略,光說馬謖“違亮節度,舍水上山”,以致大敗,至於具體過程如何,只能靠後世小說家腦補;而至於他究竟上的哪座山,也都眾說紛紜,裴該怎麼會知道?
支屈六回答道:“山若廣大,自可據守,魏軍難以遽圍之也;若其狹小,則恐被魏軍圍困。而且狹小山地,多數並無水源,強軍一日不食,猶能苦戰,但若半日不得飲水,便會徹底喪失鬥志了……”
裴該連連點頭,雖然不大情願,還是忍不住誇了一句:“支將軍戎馬半生,果然是知兵者也,若與馬謖異地而處,必無敗理……”
說完了馬謖在街亭的戰敗,訊息傳來,諸葛亮趕緊分派兵馬,前去各城遷徙吏民、搬運糧草,準備退兵,結果司馬懿率領大軍突然間殺到,而西城中僅僅剩下一些文吏和數千老弱兵丁……支屈六忍不住大叫道:“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裴該說走不得啊——“主帥若是棄軍先逃,各部不得號令,必然崩潰星散,魏軍從後追殺,只怕七CD再難歸蜀。蜀中本來人口匱乏,若然去此數萬勝兵,則國家亡無日矣!”
支屈六狠狠擰著眉頭:“那如何辦?蜀漢難道就此滅亡了不成麼?”
裴該笑道:“諸葛亮一世之傑,偶爾用人不明,以致於敗,但他自有退敵的妙策——主公交付支將軍以留守重任,難道便沒有他事可做了麼?”突然間轉換話題,就好比說書人說到一個肯節上,突然間用醒木一拍桌案:“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支屈六這才抬頭瞧一眼天色,不禁心急,身子扭了一扭,可是又捨不得走,只好說:“主公交付的重任,我自然不敢輕慢……”這一大段都是在說劉備集團、蜀漢政權,而且裴該用上了評書口,所以就連諸葛亮“隆中對”的時候都稱呼劉備“主公”,支屈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傳染——“裴郎且將諸葛亮如何退去司馬懿說明了,我便告辭!”正在緊要關頭,你別賣關子啊!
裴該說好吧,那我再多說幾句——防務重要,你可別再跟我這兒多耽擱了——“孔明洞開西縣城門,派四名老軍在門前灑掃,自身登上城樓,葛衣幅巾,手搖羽扇,隨二童子,捧一具琴……”
支屈六一臉的茫然:“這是為何?難道他要降魏麼?”
“非也,孔明這是使的空城之計……”
說到諸葛亮彈琴退兵,支屈六忍不住反駁道:“此事不可信。我聽聞司馬懿是晉國皇帝之祖,天縱英才,用兵如神,如何會為此等詭計嚇阻?即便恐有埋伏,大軍不入西城,遣一偏將率數千兵馬往探,亦不為難啊。”
裴該笑道:“卿也知道司馬懿是皇帝祖先,晉人自然說他好話,即有短處,誰敢明言?司馬懿之短,便是多疑,且諸葛孔明用兵素來謹慎,司馬深知其人秉性,故此不認為他敢用險,孔明因而才能得手。是故用兵之道,首在知己知彼,孫子云……算了,時辰已不早了,支將軍還是請回吧。”
支屈六無奈之下,只得起身告辭,但是留下話:“明日待我軍務畢了,還來聽裴郎說古!”
走出門外,喝令守門的兵丁:“汝等好生看管……看顧裴郎,若是放他走了,我定要砍下汝等的狗頭,絕不寬赦!”
兵士們一臉的茫然,心說我們原本接受的任務就是如此啊,還用得著你再跑來關照一遍麼?而且這麼兇……但也只能躬身領令:“必不敢有違將軍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