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劉家村田地少,生活困難,很多人迫不得已遠離家鄉出去打工,導致村裡有很多留守兒童,一年到頭見不了爸爸媽媽幾次。

我作為咱們劉家村的人,也不能只顧著自己發財,應該帶領村裡的人一起發展,走向富裕。”

“所以我其實做了三個方案。”

“第一,我把種草莓的技術都教給你們,而且還幫你們培育幼苗,當然這不是免費的,而且蓋大棚的錢以及種植成本你們自己出。”

“第二,咱們以村集體的名義把河灘那200畝地流轉在一起,搞一個農村合作社,一起蓋大棚種草莓,當然這個也是要大家自己出錢出地的入股的。”

“第三,我以公司的形式蓋大棚種草莓,成本和銷售都有公司兜底,大家以土地的形式入股,年底分紅,並且在種植草莓的時候,大家積極參與,還有工資拿。”

說完劉軒就後退一步,任由大家在那自由討論。

這三個方案其實他也想了很久,總的來說各有利弊吧。

他現在其實也並不是那麼在意賺錢了,還是那句話,要是他想的話,靠著體內空間還愁賺不到大錢?

他現在就想活得悠閒輕鬆一些,在這同時還能帶領劉家村發展,擺脫貧瘠小山村這個帽子。

第一個方案,對於劉軒來說其實是最輕鬆的,他只需要提供草莓苗和銷售渠道就行了,其他的風險由村民們自己承擔,比如說蟲害呀養護之類的,對於他們來說,第一種方案可能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個方案,農村合作社的話,其實也是風險自行承擔,不過這個風險是平攤到所有人頭上的,如果說一年下來賺了錢,那村裡的所有都可以分紅賺錢,那如果虧錢的話,就村裡人所有人都跟著一起虧錢。

第三種方案的話,風險就完全由劉軒承擔了,村民們只需要提供土地,而且種植草莓還有工資拿,對他們來說幾乎是穩賺不賠的。

這回的議論和討論的聲音就持續了很久。

“哎,你們覺得這三種方案哪一種更好啊?”

“我覺得第一種好,第一種是咱們自己種,賺的錢全歸我們自己,而不是去等什麼分紅。”

“第一種有啥好的?要你自己出錢蓋大棚,還要你自己出錢買苗,你就這麼肯定自己就能賺到錢啊?而且你家在河灘才幾分地,蓋個大棚的空間都不夠!所以我覺得第二種方案好。”

“第二種方案有啥好的,搞合作社?賺了錢要和其他人一起分也就算了,但萬一要是虧錢了呢?

這個錢虧的可不只是咱們投進去蓋大棚的錢,而且還得加上咱們荒廢地荒廢一年虧的錢。

這個風險可是要我們自己承擔的,我才不選第二種呢,叫我說還是第三種好,雖然賺的少了一點,但起碼不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