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十曰,在確定多鐸短期內不會進攻潼關後,李自成率主力北上,至榆林、延安一線,大軍與駐守在此的高一功和李過等部匯合,闖軍主力達二十萬人以上,加上輔助部隊和民夫,人數超過五十萬。

兵馬大至,闖軍計程車氣當然十分高漲。

除了放在襄陽的白旺和七萬精兵外,就只有潼關的馬世曜和七千兵精銳沒到,還有二三十萬的雜牌軍,根本無關大局。

若是在一片石的老兵們都在,李自成的信心自然就更足了。

數十萬闖軍滿坑滿谷,背倚延安和榆林,組成了一道極為堅固的防線。城池之間,有數十個寨子和過百個火路墩,還是明朝留下的邊防軍事工程,現在闖軍充實其中,構成了一道極為堅實的防線,清軍根本不得其門而入。

在真實的歷史上,十二月的時候,清軍多鐸部在得到火炮支援兵連敗順軍,李自成連戰連敗,阿濟格為了搶功,留下姜襄圍困延安,自己率主力直下西安,李自成聞警後迅速棄守潼關,帶著二十萬兵馬從關中退走,然後經漢中繞道河南,進入湖北。

高一功和李過的二十萬人,則是繞道而行,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之後才到湖北與順軍的殘部匯合

不過那時候李自成已經死了很久,闖軍雖有二十餘萬兵馬,還有高一功和李過、郝搖旗等大將,但群蛇無首,劉宗敏和田見秀已死,牛金星投降,宋獻策歸隱山林,當然,他們便是不死,也掌握不了大局,順軍沒有主心骨,從此淪為歷史的配角,雖然組成了曇花一現的忠貞營,但在戰績上卻了無成績可言,漸漸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

現在的李自成卻是把所有的主力匯合在一起,阿濟格前頭是一條堅固的防線,想留著背後幾十萬大軍不理直插西安,明顯是自尋死路,所以在前鋒戰試探出順軍主力全在後,阿濟格又一次暫停了下來,派使者回京,請求多求袞下令多鐸進擊潼關,牽扯順軍主力,亂其軍心。

從軍事學上來說,阿濟格的決斷倒沒錯。在對方几十萬大軍準備停當的提前下,硬撞上去,自己的損傷可也不會少。

清軍打仗,看似威風八面,但很少有打呆仗和硬仗的時候。

向來是以詭道的多。打瀋陽,騙開城門,打遼陽,騙開城門。廣寧一戰,買通內殲戰場倒戈,大淩河一戰,趁明軍援兵未至突襲……清軍的統帥,從努爾哈赤時還有硬拼的記錄,到皇太極為主帥時,這個大當家講究的就是以小的代價獲取更高的勝利,象多爾袞等人在錦州城下多折損了士卒,皇太極也因此而大怒,將眾人的親王爵革去,降為郡王以示懲罰。

打慣了聰明仗,清軍看似強大,卻也不會一頭撞進敵人的強大軍陣,以血搏血,以肉換肉。

但奏書一過去,回覆過來就是劈頭蓋臉的一通臭罵。

德州一役過後,清軍折損之巨,簡直是叫多爾袞心肝都疼。他原本身體就不好,可能是有腸胃上的疾病,長年的馬上生涯,可能還落下腰腿上的毛病,據後世的史書記錄,三十左右他就經常犯病,豪格等政敵就經常咒罵他活不長。

原本只是一種咒罵,畢竟多爾袞年紀很輕,清之宗室除了少數人外,身體都算康強健壯,活個四五十歲總不成問題。但得到德州的戰報,知道阿巴泰戰死之後,多爾袞也是生生吐了好幾場血。

要說他和阿巴泰有什麼兄弟情誼,那當然是一點兒也沒有,他們這些兄弟,除了年紀大的幾個,皇太極和代善等人之外,生下來就是由各個福晉自己帶著長大,彼此相見也就是揖讓行禮,兄弟之間的感情還真不如外人。

多爾袞吐血的理由是因為山東這一路兵損失的太大!

不僅是聲威上的損失,是真真正正失掉了一路可用來攻守平衡整個燕京南方的一路兵馬!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豪格雖然被打的節節敗退,損失折將,但河南一帶的戰略地位遠不及山東要緊,德州和臨清俱失,明軍可以沿黃河一線去包豪格的餃子,可以會師打多鐸,更可以冒險直接來打燕京!

這樣大的損失之下,阿濟格不僅做不出實際成績,還在那裡講斤兩,談條件,再想到他在草原上浪蕩多曰,浪費戰機,還得罪盟友,多爾袞恨不得飛身到陝北,親手用刀劈了這個不成才的弟弟。

他的應對,就是嚴厲指旨阿濟格,警告對方,再不取得對李自成的勝利,將會影響他的富貴前程!

至於阿濟格會不會打不勝順軍,這件事,絕不在多爾袞的考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