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五十九章 序幕(5)(第1/3頁)
章節報錯
回到明朝當太子 第二百五十九章 序幕(5)
回到明朝當太子VIP卷第二卷南方第二百五十九章序幕(5)
“看我做甚?”
龔鼎孳一曬,向著眾人笑道:“沒有太子的諭令,我敢隨意公佈調撥的軍需數字?漫說你們了,就算是本司的那些官吏屬員,想知道詳細數字的,保密局的人是吃乾飯的?唐起龍和陳洪範人家都盯住了給抓了,咱們這些人,還是老實些好。再者說,陳百史你敢公佈繳獲詳細,斬首詳細?方密之急的跳腳,他的戰報寫的妙筆生花,沒有詳細數字,人家還敢指著他的鼻子說是偽造!”
他說的當然是笑話,在場跟隨皇太子近前的人,最差也得是個副司正,都是身著朱紫的高官,而且青年新銳,正一心報效國家的時候,平素大夥兒都忙的腳不點地,也就是這種時候,能略作放鬆,調整一下緊張的神經。
龔鼎孳,也是故作驚人之語罷了。
這段日子,他這個軍需司的司正每天最多睡兩個時辰,臉又幹黑又瘦,簡直脫了形,現在這副模樣,簡直就是和幾個月前的陳子龍一樣。
行營諸司也是開玩笑,皇太子用人,怕最後都是要把人用成這般模樣,才算對的起給付的俸祿了。
仿宋朝王安石變法的厚祿之法,也是已經在清江試行了。
只不過稍有不同,王安石的變法重心不是在官員上,事實上宋朝的官員俸祿太過優厚,特別是做到四品或四品以上,養活一家百口再置千畝良田,一點兒問題也沒有。
至於做到宰執的位子,那就更加不必愁子孫後代的事了。
宋人宰執,明面上的收入最少能甩明朝內閣大學士一百條街!
所以宋之士大夫有風骨而不黨的居多。這一點,和明絕然不同。
明之風骨當然也不差,但很多都在結黨之上,或是隻針對皇帝而不針對同僚或是不敢損壞本集團的利益,比如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或是文官們與世宗或神宗的鬥爭,不外如是。
象宋人士大夫那樣純粹以國事出發,以國事為先的風氣,在明朝還真的不大多見。
自然,宋末亦有黨爭,只是與明不大一樣,看似相同,其實相差甚遠。
至於朱慈孃的厚祿法,則是官吏一體。
清江涮新吏治之後,吏員人數已經大為減少,那些百年吏員世家,把持地方,與士伸勾結挾持地方官,把持地方政務的情形,絕不可能再度發生。
而只叫馬兒跑,卻不給馬兒辜吃也是不成的。
官員俸祿,比如同正一級,原本按朝廷的俸祿標準不過就是一年不到四百石,折成銀,按江南糧價只是不到二百兩銀,當然,原本就沒有給齊俸祿這一說,折鈔,折物,真正到手的只有不到百兩銀和一百多石糧。
象海端的年代距今一百餘年,他一次能領到二十三兩銀還有一些糧食物品,養活自己都困難,更不必提這其中還有人情往來,公務開銷等費用了。
朱慈恨的手筆極大,現在清江這裡不論是銀子或是糧食統統都不缺,每個司都有一定數字的公使錢,比如偶爾吃個飯,或是添置公務物品,或是發點加班費什麼的,都是從公使錢裡頭出。
這豐錢當然不是隨意用,年底一樣報賬上來
至於人情往來,明朝官場上最流行的打秋風一說,也是官場之源頭,也是官員形成利益集團,彼此分割利益,對抗皇權的根由,這一層,是從源頭上掐了,絕不再允許。
至於個人俸祿,則是分為實物與銀兩兩種。
銀兩上,每個司正每年有六百元的實發,按糧食物價來算,也是後世的三四十萬的年薪了。
看似不少,但與這些人的能力和聲望來掛鉤的話,倒也並不算多。
實物上,按品級不同,每個官員每季都會有不同的實物發給。
糧食分米麥兩種,每年發兩次,都是一百二十石,再有炭火、絲綢、布匹、草藥等物資,也是按不同季節,不同等級來發放。
朱慈恨希望以後自己治下的王朝,官員對王朝有真正的忠誠和向心力,這種東西也是要體現在細節上的,每年冬季將至的時候,每個官員能收到一百斤或一千斤炭,這種感覺,恐怕比發現銀要更貼心一點。
甚至是元隨家僕,這一層也是和宋朝學了個十足。
每個司正可以由國家派給七個元隨,負責警衛,雜務,賬簿管理等等。
其俸祿發給,也是由國家負擊。
當然,這其中是不是有軍情司保密局的人,或是有廉政司的人,這就得兩說了。
總之,在厚祿法之下,官員實際的收入最少增加了十倍,這個範圍還包括普通的吏員在內。
只要沒有被裁撤的循良吏員,在這一次重祿法下,都能得到比以前貪汙舞弊還要實惠的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