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三十四章 轉折(14)(第1/2頁)
章節報錯
先揚後抑,馬士英也果然用的好招法。【】
適才崇禎聽到各省解銀,果然面色十分之好。國用艱難的苦頭,他是吃的夠夠的,實在不想再聽到“請發內帑”這四個字了。
說起來,士大夫都是一個德姓。
宋神宗時國用不足,一群守舊的官僚開出的藥方就都是請天子節省用度,其實宋神宗和崇禎都是同病相憐,哥倆都是穿著打補丁的龍袍,就差當褲子給外朝用了。
當年就用的光光,現在是逃難南下,更是談不上內帑這兩個字。
真的國用不足,又當如何?
一聽馬士英的話,崇禎果然連臉色都變了,目視馬士英,急道:“開捐納以足國用,此事斷不能緩!”
“雖然可開捐納,不過,緩不濟急。捐納之事,朝議透過再施行,沒有幾個月功夫斷難見效。那時,如果與敵爭戰,這銀子哪裡夠用的上!”
馬士英目視崇禎,臉上表情也是十分豐富,似乎是委屈與無奈並存的樣子,他攤手苦笑,又道:“軍務如此,臣實無能,請皇上治罪。”
“瞎,現在談什麼治罪,先生為軍務首輔不過兩三月功夫,也罪不到你身上。”
“皇上天恩,臣實在惶恐!”
至此時,馬士英又是跪下行禮,泣道:“臣實不願再有神京失守之事再度發生,今國朝裁撤冗餘,改革兵制,定捐納、厘金之策充實國用,諸省各營,都可當用。而皇太子殿下所練馬步軍四萬足堪大用……只是,時間尚短,萬一東虜直南而下,皇上,臣恐又複數月前神京之困的局面啊。”
這麼一個宣力大臣跪在自己面前,聲淚俱下,崇禎也是不知不覺間動容。
馬士英不愧是一個權術高手,雖然在政務軍務上,他只是晚明時的一個不錯的人才,但比起洪承疇等人來,相差千萬裡計。
不過,弄起權術來,此人卻是當之無愧的好手。不然的話,也不會坦然對陣東林,一年多時間弄的江南雞飛狗走,東林黨除了開罵之外,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今天的事,是其心也深,其行也漸。
先用一些好訊息釣起崇禎,然後打壓,再給希望,最後自然而然的,崇禎也是從心底裡覺得,此時與東虜開戰,實在是有害無益之舉。
明顯的麼,東虜要和流賊打生打死,本朝又何必在這個時候摻這種熱鬧?
老實說,馬士英固然有不願孫傳庭等外臣揚名立功的隱憂和擔心,更多的,倒也確實是有這種見解。
本朝中興難矣!
皇上已經撲騰十七年了,結果如何?連京師都丟了,不是太子,怕是連命也丟在燕京城裡了。現在這個時候,安心守在江南,守住東南半壁,要是和建州破臉前大家談好了斤兩,議定了條件,合約一成,到時候自己這個軍務大臣就做的有味道了。安享太平之福,不比擔心受怕強?
他在鳳陽多年,大明軍隊的實力和鎮將的德姓,那也是見的夠夠的了。
能不打仗,就不打!
“先生所說似也有道理。”崇禎的臉上也滿是疲憊之色,今天朝會,實在太久了。不過,該堅守的,他自然還會堅守,看向馬士英,囑咐道:“北使不妨派人去,略作致意迷惑東虜則可,實心議和,則萬萬不可。另,名義不必為北使,則以前議,賜銀兩與糧食,至軍前犒賞薊國公為名義為最佳。”
這也是崇禎初到南京之初,聽聞一片石大戰,吳三桂引清軍擊敗李自成後,朝野沸騰,士大夫因此而十分歡喜之後所做的決定。
但後來皇太子極言吳三桂已經投降,然後又有多次訊息傳來,吳三桂確實已經剃頭投降。
不過上至崇禎,下到普通士紳都並不曾有怪罪吳三桂的意思。
此時的吳三桂年紀尚輕,也有忠義孝順之名,在士林和皇帝眼裡的形象都不壞。想想吳三桂的處境,京師已失,後方亦無,又有李自成虎狼之師迫來,緊急之時,與清軍合作,在後人看來是開關揖盜,放異族入關的漢殲行為,但在當時計程車大夫來看,確是緊急之時的從權之舉。
畢竟,剿賊和降奴兩者之間,士大夫寧願是從奴剿賊。
朝野間有此認識,吳三桂雖然投降,敕封他為薊國公,並賜十萬石糧,一千兩黃金,十萬兩白銀,一萬匹綢緞的賞賜也是早就準備好,只是並沒有真往北方送而已。
“臣要請皇上敕書皇太子,大元帥府不宜輕動,不宜擅過黃河,不宜越德州、臨清界。”
“朕知之矣。先生還要和內閣商議妥當使臣的事,商議妥了,就不必再來奏朕知道了。”
“是,臣下去之後,就與內閣會商。”
崇禎答應了派使之事,心頭也是一鬆。老實說,他即位當權這十幾年來,天下兵火不斷。現在還有張獻忠盤踞成都一帶,雖有老將曾英等圍剿,但效果十分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