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三十一章 轉折(11)(第2/2頁)
章節報錯
到了門外,張家玉才出聲道:“玄著,你最後還有未盡之言,是什麼?”
“是對南都那些大人們的擔心。”
對著同僚,張煌言就坦誠的多了:“殿下對東虜十分警惕,誰知道南京那邊的大佬們如何是想呢?”
“他們?”張家玉脾氣十分倔直,也以敢言聞名,當下一撇嘴,答道:“一個個就想借虜平賊,說來說去都是借虜平賊,巴不得東虜和流賊打一百年才好……其實就是沒出息,不敢生事,就想保東南半壁!”
張家玉的話,也算是一針見血了。
因為不管是北伐東虜,還是打流賊,現在的明朝上下都沒有什麼信心。十七年來,屢戰屢敗,和東虜是沒怎麼贏過,十三年後,和流賊也是打一場輸一場!
一片石之戰,流賊和吳三桂的兵馬,也就是大明裝備最好,侍遇最優,戰鬥力最強的關寧兵打了兩天,然後才被突然衝出的八旗兵擊敗……這麼一想,這兩股強敵,哪一股是好惹的?
最好就是由著這兩個禍害去鬧,北邊和四川關中都丟給他們,就以淮河為界,長江為天險,守著東南半壁仿當初南北朝割據,大夥兒也能過幾天安生日子。
他們倒沒想過,古今異同,現在的北方豈是能坐視南方不理的情形?
沒有漕運南米,北方的農村或許能勉強維持,西北就只能糜爛,而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如何自存?
而且,不光是一個糧食問題,還有工商貿易,沒有南貨,就是一個死字。
“他們不過是一廂情願,”張煌言面色沉鬱,咬著牙道:“皇上不動心,誰也翻不過天來!”
……
……
徐鎮平服,高傑從此不再是個麻煩,而是一個可以信任的方面大將,孫傳庭這一功立的實在不小。
然後是裁撤老弱,去冗將冗兵,把原本已經快六萬人的高傑所部裁撤到了三萬一千人的規模,同時派李成棟這個大將出鎮睢州,名義上倒不是河南省總兵官了,就是睢州鎮總兵官。
大明以往是以鎮、徵、平為將軍號,加將軍號的總兵官,全國不過八位。
比如雲南沐府以黔國公執掌的徵南將軍號,以此將軍號為總兵官,雲貴兩省的軍務,都是歸其管轄。
湖廣、宣府、大同總兵,俱有將軍加號。
這八鎮總兵,其實就是大軍區的司令,而不加將軍號的總兵,可以鎮守一路,或是一省,職掌在加號總兵之下。
將軍號十分重要,一個平賊將軍,就使得左良玉和賀人龍拼了個雞毛鴨血,到現在這個時候,整個大明有總兵官有五六十個,冗雜不堪,統兵大帥,也已經不以總兵尊貴,而是要加勳爵才能滿足。
在這個時空,有朱慈烺在,制住了這些野心勃勃的藩鎮,左良玉的伯爵是早就加了,不然的話,這廝哪有這個好運?
現在的局面,就是一省可以有幾鎮總兵,再分協立營而守,營制精幹,責任分明,而以總督管理各地駐防營和標營,不再設加將軍號的總兵官,能不設提督,也就不設提督。
明末時節,武臣跋扈,這樣的做法,也是一點一滴的把大權從武將手中給收回來。
大明以文制武是做的過份了些,正確的做法是平時就叫總督帶兵,確立責任,不使其卸職,而巡撫以民政為主……這樣,最少可以避免武臣坐大。至於大的戰事,大元帥府親理,將來沒有大元帥府,臨時授給提督總兵官一職也是可行的。
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平定反亂,整理軍政,這些奏報除了送到清江的大元帥府,同時也是不停的送往南京。
通政司已經奉旨裁撤,這個機構只養了一幫閒人,其實全無用處。
各地的公文分入各部,奏報則由內閣分門別類,不是軍務或是和軍務有關的,能處理的就自行處理,不能的,就貼黃後請旨施行。
軍務則入軍務處,處理起來,更是方便快捷,軍務處的制度原本就是太子親設,直達方便,十分迅速。
隨著錢財漸漸寬裕,軍務處下的驛司也是重建起來,每天分六百里加急,六百里、四百里等各種速度,傳入或是遞出。
象孫傳庭在徐鎮之事的奏報,就是用的六百里急遞,一天功夫,就從徐州送到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