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六十三章 淮上(1)(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在其後數日,史可法每天深夜不眠,.點com
淮安清江浦附近,卻是熱火朝天!
這裡有綿延不絕的戶部和工部倉庫,儲藏的糧米已經由大元帥府下的軍需司派員清查,就是現在大元帥府下文職官員也是嚴重不足,但為了一些朱慈恨自己才知道的原因,他的大元帥府已經不打算再用江南士伸了。
好在淮上有大量的北地流民,從中挑出一些秀才生員來,一邊幹活,一邊再加以培訓,怕是就足當大用。
就在這些庫倉的中心,一座如同城池般的巨大兵營,正在拼了命的趕著工期。
招來的夫子足有過萬人,這邊已經修築好了房舍,那邊臨河的地方還在打樁修築著碼頭,工頭拼了命的叫:“下水的敢不敢?能憋住氣不能?好小子,看你就壯實懂水性,一天吃飯四頓管飽,再加五百個銅錢,幹不幹?”
這邊是叫下水打樁的水鬼,那邊卻是要能扛活的漢子:“做過活沒有?扛三包一個籌,三籌就換一串小錢,一天下來,去掉飯食錢,兩千大錢落袋。現在錢貴銀賤,也就是這幾天了能這麼好賺,過這村可沒這店了!”
叫喊聲是此起彼伏,高低不停,方圓十里的靠近原本清江河岸碼頭和庫藏的地方,已經成了一個超大型的工地,種種軍用和民生的設施,都是在撒下錢去趕工,甚至連原本有幾段狹窄的河道,也是派下人手去,趕著工期施工潑通。
招用這麼多人手,原本就很繁華的清江浦就更是繁盛熱鬧了。
原本就有十萬以上的居民,現在更是多了好幾萬的夫子,小商小販更是數不清,沿河一走,山東的包子大慕煎餅沿河飄香陝西過來的肉夾饃、江南一帶的餛飩挑子,還有清江一帶本地的土產小吃,光是這些,.點com
光是各省的口音叫賣聲響就已經是一道十分起眼的鳳景了!
人一多,亂子也就多起來。江湖朋友也是哪熱鬧往哪兒趕,現在又是亂世光景,不知道多少良民百姓,被逼為匪為盜。
有股子力量又沒有家業拖累的,要麼就是上山當了杆子,,展翅更新組更新最快。要麼就當了流賊,實在是一等無用的也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淮安清江這裡一下手變的如此熱鬧各地來的外人不知道有多少,這其中“金、皮、彩、掛”的江湖朋友,也實在是多了起來。
人群之中,也有很多南來北往的客商,現在京師一帶是沒有人敢去,情形不明,不能拎著腦袋賺這個錢,不過清江這裡是南北通衢往河南、山東一帶,仍然是有不少商人前往。畢竟雖然也亂,但沒有大軍過往一府一州的過境,打聽清楚了,運貨過去,一翻手的利就比以前多出不少來。
有幾個無錫商人,便是做的這等生意。打常州一帶收得絲貨和布匹,船運了北上,然後打山東再帶回當地土物,一來一回,再船貨換半船銀子是穩當的。
越是亂世,賺這等貨運的錢,就越是容易。
若是以往,他們賺這等錢也就是一點兒辛苦小錢。大買賣在山東是在各王府和都督指揮手裡頭是大頭,地方官再一分潤,所得就有限了。
在江南,則是大士伸們一直把持著,或收或回,向來都是各州縣有名計程車伸們聯手施為,包括貨物價格,船運成本,都是由大士伸們彼此商量了來做,中小商人,也就是從人家嘴裡吃剩下來的找補一點兒,養家活口罷了。
現今的情形卻不大相同,江北一帶,打從鎮江到揚州一線,幾個渡口全部都派了駐防官兵把守,小隊子的官兵嚴防死守,騎兵四下巡邏,江上還有軍隊官船……把守的如此嚴密,一則是要盤查來往行人,看看有沒有流賊或東虜的奸細,二來,就是要抽分抽釐!
就是按貨物的多少,價值,還有整個商隊的規模來抽,一石米抽一百文,一匹布抽兩百文,或是按貨物總價,一百抽五,童叟無欺。
小商隊貨物不多,過一個卡子也得抽上幾兩銀子,要是士伸們的大型船隊,動輒幾十條船一起北上的,這一抽當然是了不得。
正因如此,最近南北貿易大宗的交易就算暫且斷絕了,聽說江南官伸,正在朝中活動,一定要皇太子取消這勸捐局抽釐的做法,不然的話,可能激出民變來。
淮上這邊,卻也是絲毫不讓。
設卡勸捐,小民百姓就不抽了,土地收成也不抽,就是抽過往商隊,取其薄利以助軍需國用……道理是說的山響,誰能把這個理給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