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四十章 南京(28)(第1/2頁)
章節報錯
【】感謝有你一路相伴!
第二卷南方第一百四十章南京28
眼看朱慈烺,崇禎親手捧著大元帥冠服,臉上的笑容大約從崇禎自己記事起就沒有這麼溫和親切過……
皇家歲月,天家親情,實在是淡薄的很啊……
不過眼前這個兒子,孝心沒的說,能力沒的說,這幾個月來,後宮中除了幾個妃子照舊之外,兩位皇后,幾位皇子,公主,都是有點團致一致的味道出來了
張皇后是提起朱慈烺就誇,語氣和神情,就是朱慈烺最親近的女性長輩,沒有一點兒的掩飾
想起這個,崇禎自己都嫉妒
當初他即位時,張皇后這個皇嫂,對他也是寄予厚望來著啊……
崇禎突然想起十七年前的那天,他的長兄,病痛中已經快不醒人事的天啟阿哥,也是在臉上露出這麼溫和而親切的笑容,在向他,十七歲剛從少年往青年過渡的年輕藩王輕輕招手,向著他溫言道:“來,吾弟當為堯舜”
一晃,就是十七年過去了……
帶著種種複雜的情緒,崇禎輕聲道:“來,吾兒上前來”
“是,父皇”
和崇禎有點多愁善感的樣子不同,朱慈烺卻是赳赳雄健,意氣昂揚
現在原本就沒到感懷過去的時候
外敵不要說東虜了,李自成還有“百萬”雄師在呢
老實說,李自成分兵兩路,自己率領的那一路原本就是弱師,被阿濟格一路打穿打殘也不奇怪
倒是田見秀、張鼐、郝搖旗等人率領的另外一路,無損到達湖廣,並且紮下根來後來李自成死,這一路沒有主心骨,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和明朝合作
要不是何騰蛟和章曠等明朝官員腦殘到了極點,在民族危亡的時候仍然對忠貞營加以排擠和分化,在坐擁大順軍殘部近三十萬人的情形下,好歹能得十萬精兵,收復湖北和江南都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大順軍實力猶存,張獻忠的大西軍也不可視,儘管歷史上這兩支兵馬在明末清初的殘局裡都失敗了,大順軍悄無聲息,大西軍內鬨,痛失好局,但既然歷史已經發生了變化,誰知道底下會有什麼見鬼的事發生
去冠,再加冠,再易袍服,佩成祖皇帝遺留下來的龍泉寶劍,領印信,背弓箭……一整套儀式下來,眼前的皇太子就正式成為大明的大元帥,在名義上,有權號令天下兵馬
這樣做法,就等於是在兵部、五軍都督府、軍務處之上再多了一個總理全域性的老大而已
“臣為皇上賀,為太子殿下賀”
儀式告成,馬士英領頭,五個軍務大臣心思各異,卻都是相隨跪下,為皇帝和太子叩賀
“皇太子領大元帥的告天祭祀文章,著由禮部立刻恭寫,由朕親祭昊天時宣讀”
“著兵部、五軍都督府日後凡有軍務,一律加送大元帥府”
“立刻寫旨,著閣,明發上諭曉諭天下”
“著工部即刻於洪武門外搭建將臺,皇太子將校閱三軍,誓師北伐”
皇帝連下詔旨,五大臣自是連聲答應
此時就看出軍務處這個制度處理政務的明快來了這等大事,擱以前崇禎的脾氣,一定是要內閣和各部堂並九卿,御史言官一起朝會會議,議而不決,甚至私下議好的事又被群起而攻反對作罷的事,也並不是沒有過
現在這樣,大政幾乎是一言而決,軍務大臣可以建言,但自己並不是言官,沒有什麼封駁反對的權力,除非當場辭官,不然的話,就只能依命承旨辦事罷了
當下崇禎連下諭旨,馬士英等人商量細節,因為茲事體大,不便由舍人們擬旨,於是就由錢謙益和吳偉業親自動筆,一個文壇領袖,一個明詩能排前五的大才子,寫幾份諭旨倒真的是倚馬可就,沒過一會兒,所有上諭全部寫完,呈給崇禎御覽之後,用印下來,便是正式的詔旨了
到這會子,馬士英還有如在夢中的感覺
一切都太過明快,太過直接,簡直不象是大明朝廷和官場的體制
遙想數月之前,李自成大軍都快到關門了,崇禎和內閣,還有諸部堂的官員們還在互相扯皮,調兵說無餉,南遷無人附議,固然有人是存心想把崇禎留在北京,賣皇帝當投名狀,但多的就是因循守舊,不願出頭,不願意擔責任,就是不願意惹一點兒麻煩來沾包
現在這種軍務處的體制,簡直就是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