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嶄新的樣機,自由落體運動,掉了下來。

在眾人目瞪口呆之下,手機啪的一聲,掉落在地上。

所有人都起身,探頭來看。

手機背面的電池摔了開來。

王林下了桌面。

張小婉撿起機身和電池,重新裝上。

王林接過手機,按了開機鍵。

悅耳的開機音樂過後,螢幕顯示正常。

王林又打了一個電話。

這次他是打給沈雪,和沈雪聊了聊天。

電話一切正常!

王林結束通話電話,又試了試手機的其他功能,這才笑道:“不錯!抗摔!”

大家吁了一口氣,原來王董是在試手機硬不硬啊!

王林道:“各位,請坐下,我們的會議,正式開始。”

眾人各歸各位。

王林道:“今天我們主要討論一下,青鳥手機的銷售渠道問題。”

鄧大寶道:“這是手機,是高階電子產品,我們現有的渠道,肯定用不上。要不就找運營商合作吧?運營商的營業廳、賣場,就是最好的渠道。”

周伯強道:“除了運營商的營業廳,好像還有國代商吧?”

周粥道:“現在也有手機批發市場啊!”

李文娟道:“街面上的專賣店也很多呢!”

孟小姐道:“王董,我們是不是要綜合所有的渠道?”

王林沉吟不決,心裡卻在梳理國內手機的各個渠道。

同電信業務發展一樣,我國市場上行動電話最初的銷售渠道也是運營商的營業廳。

從1987年到1994年的7年間,我國的手機銷售渠道由運營商絕對主導,幾乎所有手機從國外進口,只有一小部分由國內組裝,由當時的電信運營商、中郵電獨家採購、統一放號和獨家銷售,銷售渠道僅限於中郵電的營業廳。

這一階段模擬行動電話價格昂貴,品種很少,市場需求量也較小,7年間我國共發展了157萬使用者。

不得不說,在90年代初期,這157萬行動電話使用者,絕對是先富起來的一批人。

1994年,我國開始引進數字行動通訊技術。

此後,我國GSM行動通訊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數字行動通訊的手機和號碼分離,為產生更多型別的手機銷售渠道創造了條件。手機生產量快速增長,品牌和型號逐漸豐富,促進了手機銷售渠道繁榮。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的手機來源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從國外進口。像諾基亞、愛立信等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歐洲品牌手機,就是進口商透過香港與大陸之間的進口貿易,將手機進口轉銷給各省的郵電系統和一些小的手機零售商。

這樣,在運營商渠道之外,開始出現手機進口商和零售商渠道。

另一部分是國外手機品牌廠商在我國生產。1992年摩托羅拉公司在津門設立了手機生產公司;在1995年左右,東洋的NEC、芬蘭諾基亞等國外品牌在我國建立手機生產合資工廠,生產國外品牌手機。

一直到1999年底,2000年前,我國市場上的手機品牌超過20個,在售機型近100種,手機使用者超過4千萬戶。這時,手機銷售逐漸市場化,在電信運營商之外的手機銷售渠道漸成體系。

在手機銷售渠道上游,國外手機廠商與批發商、進口商結成戰略聯盟,有一批進口商,如中郵普泰、蜂星、天音、長遠等迅速成長為國家級代理商,簡稱為“國代商”。

在中游,國代商們逐漸構建到省、地市的分銷體系,其主要職能是分銷。

分機型包銷政策大獲成功,很快促進了另一個市場——手機批發市場的繁榮。

20世紀90年代末,各省會城市都出現了專門的手機交換市場,又叫手機批發市場或通訊市場。其中影響較大的如北金天外天、北金西直門、花城的文園、深市的華強北、杭城的通訊市場、申城的不夜天、錦城的太升南路等手機通訊大市場。有的成為全國國代商包銷機型之間互換的中轉站,有的是大區性質的手機批發和零售集散地。

與此同時,專業性的手機零售店開始在國內一二線城市興起,渠道末梢快速成長。

從1995年到1999年,手機銷售渠道從以郵電營業廳為主逐漸過渡到以專門的零售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