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全世界半導體企業都是一樣的商業模式。Intel,三星等巨頭自己設計晶片,在自有的晶圓廠生產,並且自己完成晶片測試與封裝——全能而且無可匹敵。

而我們華人則另闢蹊徑,在半導體產業開創了晶圓代工模式。這在當時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因為那時還沒有獨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

就像王林對格魯夫所說的那樣:愛秀科技公司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

王林這麼做,擺明了要和臺積電搶訂單,互相比拼掰腕子。

愛秀科技能不能後來居上?

王林心裡也沒有底氣。

但他知道,自己所做的這一切,總需要人去完成。

今天不做,以後就會遲到。

縱觀全球晶片產業鏈,除了材料、裝置、EDA軟體和市場,其它的重要鏈條大致分為:晶片設計、晶圓生產或叫晶片製造、封測也就是封裝、測試。

在全球晶片產業鏈中,東洋提供材料,歐洲則負責裝置的生產比如光刻機,另外EDA軟體來自米國。

我國有什麼?有最大的消費市場。

在各個地區的技術實力都已經定型的基礎上,王林能做的,也就只剩下晶片設計、晶圓生產、封測這幾部分。

還好,王林撿了個便宜,就是收購了國外相關的企業、他可以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

為了推進國內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王林還上書提了建議,請求官方啟動技術、培養人才,並把技術和人才轉給民企,人才下海創業,培育眾多中小企業延伸產業鏈、垂直分工,唯有這樣,才能發展大國半導體。

實現技術研發、引進、生產之後,再轉讓給民間其它企業。

借官方之勢,為我國半導體發展樹立起試驗田和技術起源地,可以有效的提升地區晶片發展的整體水平。

這樣做的好處是,真正的核心技術將掌握在官方手裡,在將來的半導體大戰中,不必再受制於人。

且說愛秀集團方面聯絡了英特爾公司的格魯夫先生,說愛秀科技的工廠已經整裝待發,生產出了8英寸晶圓的樣品,將透過國際郵件郵寄給格魯夫先生,如果格魯夫先生覺得還可以的話,我司誠摯的邀請請您和您的團隊,請在方便的時候來愛秀科技公司參觀考察,所有的開支由我司承擔。

格魯夫先生很是驚訝,他當然還記得和王林的約定,但他並不相信,以大陸的實力,短時間內能建成一家先進的晶圓生產工廠嗎?

眾所周知,在摩爾定律驅動下,晶片晶圓尺寸由 6英寸到8英寸到12英寸演變。

晶圓面積越大,所能生產的晶片就越多,即降低成本又提高良率。

但相比於12英寸晶圓,8英寸固定成本低、達到成本效益生產量要求較低、技術成熟等特點被應用於功率器件、MEMS、電源管理晶片等特色工藝晶片的製作,與 12英寸形成互補。

1990年IBM聯合西門子建立第一個8寸晶圓廠之後,一度成為業內先進標準,8寸晶圓廠迅速增加,1995年即達到70座。

之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8英寸產線產能的持續擴充才告一段落。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先進的科技,在90年代跟我國是無緣的。

王林領導的大陸科技公司,也能生產8英寸晶圓了嗎?

格魯夫對此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

他同意先接收愛秀公司寄送樣品,看過以後再做是否造訪深城的決定。

王林立即同意寄出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