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高薪聘請了十個被社會確定了地位的智者,組成了愛秀集團的智囊團。

很多高層都對此表示費解,十個人的年薪,加在一起高達400萬呢!

400萬,相當於許多小企業一年的利潤。

除了財大氣粗的愛秀集團,國內還鮮有企業敢做出這樣的壯舉。

在鄧大寶等人看來,這些人雖然有著專家、學者、教授之類的頭銜,但並沒有企業管理的實際能力,也沒有相關的經驗,高薪請這些人來,完全是在浪費工資。

公司裡也有智者,像棉鈴,她就看出了王林此舉的用意。

棉鈴明白,王林請這些人來,一來是看中他們的學識,二來是看中他們的人脈。

這些人的人脈、學生,都在社會各個重要崗位上工作。

像周漢民和錢穎就十分交好。

王林請了這些人,等於得到了這些人背後的人脈圈子。

愛秀集團需要智囊團分析形勢時,這些人都可以從各自的圈子得到內部資訊。

有時候,一個有用的資訊,王林只要提前知曉,就可以化為商機,大賺一筆。

王林正是知道這些人的用處所在,所以才不惜重金聘請。

當天上午,王林率公司高管們,和十位智囊團成員見面。

智囊團最需要的是三種人才。

第一種是重構者。

重構者指的是那些非常善於發現新機會的人。這些人通常有敏銳的商業嗅覺,能夠發現行業變化時刻產生的機遇,也能夠注意到那些本來不被重視的邊緣機會。

重構者可以說是領導者的天線和觸角,可以幫助企業領導者隨時關注到行業的變化和發展。

但是,重構者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雖然他們很敏銳,但往往缺乏系統性,邏輯可能不夠縝密,對重複性的日常事務也很容易感到厭倦。

第二種是闡釋者。

闡釋者的特長是,能夠把新想法轉變成可以實施的企業日常活動。闡釋者往往很重視流程,他們會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評估新想法的可行性。跟重構者的特點相反,闡釋者往往非常有系統性,非常實幹。

第三種是保護者。

保護者在一個公司內部的功能,正如它的名稱所表達的,是保護和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保護者通常是公司內部的保守主義者,他們會對過多的變化持一種懷疑態度。他們更傾向採取讓公司平穩發展的措施。他們善於改良公司已有的流程,並且對公司現有的核心業務提出支援。

保護者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如果變化勢在必行,接受了變化的保護者,有能力把重構者的新觀點,迅速普及到整個公司。因為他們往往代表著公司內部最大多數人的想法。如果公司內缺乏保護者,或者保護者拒絕接受新想法,新想法常常很難傳到公司的基層。

以上就是企業智囊團應該包括的三種角色。這三種角色分別是,有創新精神的重構者、實幹的闡釋者、以及偏向保守的保護者。

因此,王林在選擇這十個人的時候,也是有傾向的。

其中三個人的思想偏激進,有創新精神,另外三個人具有實幹精神,其餘的四個人則偏向保守。

企業的發展,當然是要穩中求升,而不是一味求變。

智囊團的人數為十個,是雙數而不是單數。

雙數,在遇到問題,需要舉手表決的時候,很難分出勝負。

這樣一來,王林的一票就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而且智囊團的作用,本就是為企業出謀劃策,也是保駕護航的。

真正的決策,還得王林來做。

智囊團以錢穎為首,兩個副手,一個名叫高玉川,一個名叫秦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