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清雨道:“大賽組委會考慮到了這一點,今年的比賽會有所改變,有些菜所有的廚師都會做。”

王林道:“那就好。”

聊著天,又談到了鄧儷君回鄉尋祖的事。

大家都說這是好事,人都要尋找自己的來處。

眾人又聊到了族譜。

一棵大樹,樹冠枝繁葉茂鬱鬱蔥蔥,來自於它深埋地下的發達的根系和大地的滋養。

人就如同大樹上的枝葉,要想茂盛蔥鬱,就必須有它的根系和土壤,這個根系就是祖先、民族、家族、父母的血脈傳承,這個土壤就是生養他的這塊土地以及這塊土地上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

正如沒有根的小草會枯萎,沒有根的樹苗長不成參天大樹。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生長的根基就難以成人,更談不上成才、成就。

實際上,一個人在生活上、工作中經常有來自祖先的支援,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比如,家族中如果出現過什麼人物,家族的人就會引以為榮,後輩就會被激勵——我也有可能!

尋根問祖,幾千年來,在國人的心裡根深蒂固,當一個人發達以後,官居要職,位高權重,或在生意場中成億萬富翁,或成為出色的企業家,對於人來說,都想錦衣還鄉,光宗耀袓,光耀門庭,為自己的家族,祖上爭一口氣,所謂揚眉吐氣風光無限。

所以越是成功的人,越要認祖歸宗,回到家鄉,大擺延席,十里相迎,一派豪華氣象,或為家鄉做善事,捐款辦學校,修橋築路,為家鄉增磚加瓦做公益。

如果富貴不還鄉,如同錦衣夜行。人生就失去了意義,就好比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你穿上華麗輝煌的黃金衣,可是大街上一個人都沒有,誰來欣賞你讚美你呢。所以人就是如此,功成名就以後,大富大貴以後,首先想到的就是榮歸故里,光宗耀祖,因此,國人特別注重認袓歸宗。

港臺的很多大明星,都會回到大陸尋宗認祖。

鄧儷君也是一個有著家鄉情懷的歌手。

在很多次演唱會上,她都會說自己的家鄉是在冀州大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鄧儷君對家是有很強的歸屬感的。

她的童年因為家庭貧困的關係,搬過好幾次家,青少年時期為了謀生,開始四處求學、演出。

成名以後,她在很多地方都居住過,都覺得那只是一個寓所,並不是故鄉。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是誰?”

這是人生的終極追問,也是人類的迷惑行為。

除去哲學家、文學家之外,普通老百姓居然也會想到這樣一個論題,甚至會為之付諸行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逆襲1988】 【】

在老百姓那裡,這個論題一點不玄乎、一點不詩意,它很具體,很現實,就叫尋根問祖。

有人覺得,人吃得飽飽的,活得好好的,管那事幹嘛?

可是,不行。

人活到了一定階段,總會有人這麼想、這麼做。

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在寶島,還是在香江。

人只要有了條件和能力,都想尋找到自己的來處。

國人是安土重遷的,但歷史上因逃亡、謀生、宦遊而背井離鄉的比比皆是。於是老家成了國人心裡最值得回望的美麗烏托邦。

“洪洞老鸛窩”,“棗強野鵲窩”,“大槐樹下是我家”,諸如此類的話,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