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我也要!(第1/3頁)
章節報錯
顧清雨笑道:“鄧姐,你都有三個億了,還做什麼投資?這麼多的錢,存在銀行吃利息也夠後半輩子用的了吧?”
王林道:“哎,清雨說得對,把錢存在銀行,這也是一個辦法,存銀行辦一個保守理財,什麼事情也不用做,三個億每年的利息,少說也有幾百萬。這是最保險的投資。最主要的是什麼也不用管。”
鄧儷君道:“每年幾百萬?省著一點花,倒也夠用了。如果做其它投資呢?”
王林道:“做國庫券投資最保險,每年的收入,比單純的吃利息要高出兩、三百萬。”
鄧儷君道:“還有其它投資嗎?有什麼值得投資的行業或者說是方向?”
王林道:“說到投資,我想到一個小故事,我說出來你聽聽,或許對你有些啟發。”
鄧儷君道:“什麼故事?”
王林道:“19世紀米國加州發現金礦的訊息使得數百萬人湧向那裡淘金。17歲的小農女雅姆爾也在其中。一時間,加州的淘金人水源奇缺、生活艱難。大多數人沒有淘到金,小雅姆爾也沒有,不過細心的她卻發現遠處的山上有水。於是,她在山腳下挖地引渠,積水成塘。她將水裝進小木桶,每天跑十幾里路去賣水,做無本的生意。淘金者中有人嘲笑她放著金子不淘卻去賣水,但她不為所動。許多年過去了,大部分淘金人空手而歸,而雅姆爾卻獲得了6700萬美元,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富人之一。”
鄧儷君以手支頤,微微一笑:“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我似乎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但又做不出總結來。王林,還是你來說吧。”
王林道:“我認為這個世上沒有廢品,只有放錯了地方的價值物品。當所有人都去瘋搶一個東西的時候就不要去了,就像每年不是辣椒賣不出去、就是白菜賣不出去、不然就是西瓜賣不出去。都是因為供求的關係,扎堆種植。”
鄧儷君道:“道理我都懂了,但到底要怎麼做呢?我還是不明白。比如說我要去從事哪個行業?”
王林道:“鄧姐,依我之見,你靠版稅收入,還有你的現金,就足夠過好下半輩子了。”
鄧儷君俏皮的笑道:“那我就賣自己的唱片得了。我得學會怎麼推銷東西。王林,你教教我,怎麼樣推銷?”
李文秀和顧清雨饒有趣味的看著王林,都想聽聽他說些什麼。
王林道:“關於推銷這件事,我也有一個小故事。”
鄧儷君道:“寓教於樂,這樣的故事,多多益善,你快說。”
王林笑道:“米國有一個出版商,有一批滯銷的書久久不能脫手,於是,他就送給了總統一本,並且三番五次的徵求總統的意見。總統因為公務繁忙,沒時間與他糾纏,便隨口說了一句:這本書不錯!出版商就開始大肆宣傳,說那本書是總統先生喜歡的書,於是這些滯銷的書就輕鬆賣光了。”
顧清雨笑道:“這是名人效應。”
王林道:“這故事還有後續。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他又送給總統一本。總統上了一次當之後,就想奚落他一番,就說:這本書糟糕透了。結果,出版商又以‘總統討厭的書’為由,吸引了不少好奇的人購書,滯銷的書又再次賣光。”
幾個人都笑了起來。
王林道:“當出版商第三次送書給總統的時候,總統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就不再給予評論,出版商又大作廣告,說這是總統看過都難以下結論的書,居然又一次將書全部售賣出去!”
鄧儷君道:“這人是個經商的奇才!不管怎麼樣都可以把滯銷的書賣出去。我又學到了。可是,如果有了名人效應,還是賣不出去的東西,又要怎麼辦呢?你剛才提到,讓我投資房地產,如果我買了一塊地皮,卻十分荒蕪,不好開發呢?那我要怎麼辦?”
王林微微一笑:“說到房地產開發,我也有一個故事給你們當個參考。在某城30英里以外的山坡上有一塊不毛之地,地皮的主人因為覺得它沒有多大的用處,所以就將它低價賣給了一位商人。這位商人靈機一動,跑到當地市署說:我有一塊地皮,我願意無償捐獻給你們,但是我是一個教育家,所以這塊地皮只能建一所大學。市署想著可以白得一大塊地皮,如獲至寶,當即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鄧儷君道:“他把地皮捐了出去,還怎麼賺錢?”
王林道:“商人將三分之二的地皮給了市署,過了不久,一所規模較大的大學就建立在這塊不毛之地上,而聰明的商人將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地皮建了學生公寓、餐廳、商場、酒吧等等,形成了大學門口的一條商業街,沒多久,地皮的損失也就輕鬆的賺了回來。”
鄧儷君笑道:“這都是天才!我是學不來了。難怪聰明的人總能賺到錢。王林,你就是這樣發的財吧?”
王林道:“比起故事裡的這些商業大佬來,我還差得遠。我只不過是抓住了時代發展的風口,然後一鼓作氣,成就了現在的事業。”
鄧儷君道:“王林,你需要融資不?我把錢投在公司裡,當是我入股好了。”
王林笑道:“你就不怕我公司虧了,到時你血本無歸?”
鄧儷君道:“你這麼聰明,我相信你不會虧本的。就算萬一虧了,我也認!”
她這話說得豪氣沖天,樣子卻又風情萬種,讓王林心動不已。